關于楊姓的源流,比較集中的源說有二,而主要來源于西周王族,出自姬姓,系以國名、邑名為姓則是被認可的。
一是周宣王的小兒子尚父受封于楊地(今陜西洪洞縣東南),并建立了一個小國,叫楊國,尚父稱楊侯。楊國后來被晉國吞并,之后楊國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從而成為了最早的楊姓。了解更多:家譜-楊氏家譜網
另一支楊姓,出自晉國公族(唐叔虞之后,本姬姓)。晉武公吞并楊國后,將楊地封給次子伯僑為采邑,其后有羊舌肸(字叔向),為晉太傅。羊舌氏也出自姬姓。羊舌肸的兒子伯石,字食我,以邑名為氏,稱楊食我,又稱楊伯石。
據傳,公元前514年,晉國大夫祁奚之孫祁盈的家臣,祁勝和鄔藏交換妻子,被祁盈發(fā)現,因傷風敗俗,盛怒之下,祁盈就把他們兩個囚禁起來。當時有個大夫叫荀躒,因受了祁勝的賄賂,就狀告祁盈私自抓人,結果晉頃公逮捕了祁盈。楊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認為在這件事上晉頃公處事不公,一氣之下幫祁家殺死了祁勝和鄔藏。這下,徹底惹惱了晉頃公,當時,晉國的其他幾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勢力,于是乘機殺死祁盈和楊食我,并攻滅祁氏、羊舌氏兩族,分祁氏之田為7縣、羊舌氏支田為3縣,史稱“六卿之難”。
楊食我被殺后,其子孫因怕被誅,有一部分迅速逃之今陜西華山仙谷。從而后代便世居華陰。華陰縣在漢代隸屬于弘農郡管轄(郡治所在今河南靈寶),故此支楊氏又稱“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被認為是后世楊氏的正宗。東漢時候該族發(fā)跡于華陰,成名于河南的靈寶、洛陽。弘農楊氏的代表人物是楊震,他是陜西華陰人,是當時非常著名的學者。他曾客居湖城(今河南靈寶市豫靈鎮(zhèn))講學三十年,創(chuàng)建三鳣書堂,弟子達到上千人,號稱“關西夫子”。50歲時楊震開始步入仕途,并官至太尉,相當于當時的宰相。他的家族中四代就有三人官居相位,忠義孝國,影響巨大,人稱四世三公。楊震的后裔,除少部分留居華陰外,多半于漢末遷居于今洛陽和靈寶一代,成為當時最顯赫的世家大族。
后世楊姓多宗弘農,有“天下楊氏出弘農”之說。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唐代先后有楊姓宰相11人,雖然來自四個不同的家族,但他們均出自弘農楊氏。另外,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huán)等也是弘農楊氏的后裔。
楊氏盛于弘農,而弘農楊氏的興旺又與楊姓的播遷密不可分。
晉頃公時,楊食我因與大夫祁盈同為一黨,從而得罪了晉頃公,之后便被卷入了一場血雨腥風的政治紛爭中,晉頃公在誅殺祁盈的同時,就揚言要“并滅羊舌氏”。旋即,楊食我被殺害,其子孫懼怕被殺,便帶楊氏族人七八百人,急急忙忙逃離楊國,向南渡過黃河,逃進了華山仙谷。
誰知這一逃,就經歷了數百年。也正是這一逃奠定了楊氏從華山仙谷到弘農望族的輝煌。
楊姓是一支頑強堅毅、忠義剛烈、奮發(fā)有為的族系。逃進華山仙谷的楊氏后裔,歷經幾百年的艱苦奮斗,逐漸走出了深山,遍布在渭水、漢水兩岸,到漢時已經是人丁興旺,雄才輩出。
漢初時,弘農人楊喜追隨劉邦,在圍攻殲滅項羽中立功受封為赤泉侯,之后其子、孫繼承爵位。漢昭帝時弘農人楊敞被封為安平侯,子楊忠繼其爵,另一子楊惲被封為平通侯。至西漢末,楊敞之曾孫楊寶精通儒術,名聲揚于朝野。尤其楊寶之子、一代大儒、曠世廉吏楊震的出現,奠定了弘農楊氏彪炳史冊的不朽地位。
始設于西漢元鼎四年的弘農(今河南靈寶市豫靈鎮(zhèn))郡,下轄新安、弘農等11個縣,東漢時稍有調整,地域基本相當于現在河南、陜西交界的靈寶、盧氏、華陰等十幾個縣市。
此外,弘農楊氏的播遷也有和其他姓氏的播遷一樣的途徑,比如:仕宦、戍守、戰(zhàn)爭、災害、動亂、商貿等。
歷史上,因任地方官吏駐守當地而得以繁衍發(fā)展的楊姓,楊再思比較典型。楊再思也是弘農楊氏后裔,他的先祖遷至淮南。唐末時楊再思任誠州(今湖南靖縣)刺史,他的10個兒子及后代皆為當地居民首領,由于處事公道,在當地有很高的威信。由于誠州地處湘黔川交界的多民族雜居區(qū),至今除當地漢族楊姓稱楊再思為楊姓始祖外,還有當地壯、苗、瑤、彝等12個民族的楊姓,也都尊認楊再思為自己的始祖。
而赫赫有名的楊家將后裔,則是戍守而播遷的典型。北宋楊家將的祖籍在麟州(今陜西神木),楊業(yè)的父親楊新信、兄長楊重訓先后為麟州刺史,世居當地。楊業(yè)少時就被父親派到北漢都成太原作聯絡,在那里生活了30多年,許多人竟認為其原籍是太原。
隋唐之后,楊氏逐步向閩、粵、臺及海外播遷。當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奉旨率府兵3600人,將校123人,到嶺南平亂,其中有楊永、楊珍府兵校尉隨往,平亂后就屯墾開發(fā)漳州。據考證,這次入閩將士和家眷計8000余人,涉及84個族姓。唐末,又有楊衡、楊盈等楊氏人物隨閩王王審知入閩。明末又有隨鄭成功遷入臺灣楊氏,之后閩、臺楊氏又走向海外,遠播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