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閑。一人、一背包、一相機(jī)、一份看夕陽的心情,于是徒步三堤(楊公堤、蘇堤、白堤)、縱橫南山(路)北山(路)、上葛嶺登寶石山看秋陽西沉。
時維九月,借秋陽明媚,只身漫步西子湖畔,感受自然之大美。
乘公交于西湖花圃下,日已過午。沒有明確的目的,僅以行攝楊公堤為前行的動力。而后徒步三堤、縱橫南山北山、上葛嶺登寶石山看秋陽西沉完全是興之所至。
楊公堤的西湖更符合古詩句中的“淡妝濃抹總相宜”。一路徜徉,游客稀疏,閑庭信步,各行其道;偶爾臨湖閑坐,聽林間小鳥嘰喳成曲,看湖面畫舫隨風(fēng)如畫。
行攝匆匆,不期然,闖入了郭莊。郭莊,也稱汾陽別墅,是西湖邊的原郭氏私宅。與一般古私宅相同,郭莊也分宅院和園林兩個部分。然后兩者的界限是模糊的——“宅中有園,園中有宅” ——主人引西湖水而成的泊里,鯉魚雀躍,足以和“花港觀魚”媲美,引人入勝。
午后閑暇,光影斑駁,三五花甲老人安然小憩于一方樹蔭,不便打攪,離園而去,繼續(xù)行走在楊公堤。
與園林的精致相比,楊公堤的美大方而不失原味。“曲園風(fēng)荷”是楊公堤外一片灘涂造就的風(fēng)景,清代就有,而今成了公共空間。高大的杉樹密集倒影,顯出幾分清冷,而嫩柳輕飏也彰顯春的生機(jī)。“風(fēng)荷”初敗,容顏尚存,稀疏的殘枝敗葉點綴其間,珊珊可愛。此處不是九寨溝,倒也有幾分相似。
楊公堤是一條梧桐樹夾道的西山路,楊公堤的梧桐葉泛黃了,杭城的秋色也濃了。
現(xiàn)在枝頭上的梧桐葉子,已經(jīng)被一輪輪秋風(fēng),從綠色吹成了淡綠色,繼而變成了鵝黃色,有些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亮眼的金黃色。各種顏色渲染、交織在一起,沒有經(jīng)過任何加工,卻依然美得像一幅畫。風(fēng)吹過,這些樹葉輕輕飄落,任你踩出清脆的“咔咔”聲,那一瞬間心情都會輕快起來。
除了徒步,騎行也是不錯的選擇,一路騎在梧桐葉間,陽光灑下的斑斑點點里,意境滿滿。
楊公堤的盡頭是南山路,這時可以選擇沿南山路前往雷峰塔,剛在落日前看雷峰夕照;也可以選擇橫穿“花港觀魚”信步蘇堤。一路上,隨著“徒步三堤、縱橫南山北山、上葛嶺登寶石山看秋陽西沉”的念頭逐漸成型,我選擇了后者。
“花港觀魚”的美無需贅述,五步一景,十步一畫,使人的步伐自然放慢。我沒有做過多的停留,沿著湖濱小道,追逐落日,只在我最中意的湖濱長廊稍作休整,感受“風(fēng)景如畫,人在畫中行”的意境。
出“花港觀魚”就是蘇堤。蘇堤的確是神景,頤和園的西堤,避暑山莊的云堤,都是去模仿它,但是哪個也比不過蘇堤。
“蘇堤春曉”是勝景,秋天的杭州自有秋天的妙處。湖風(fēng)清爽拂面,岸頭柳枝依依,信步放眼遠(yuǎn)眺,外湖浩渺煙波。在秋陽下的蘇堤漫步,是很有興味的雅事。
西湖的風(fēng),象西湖的水一樣,讓人舒心,讓人可意。西湖的秋風(fēng),不比北方的秋風(fēng),蕭蕭殺殺,摧枯拉朽;而是清清爽爽,漫不經(jīng)意。西里湖的一片片芙蕖,雖已是殘荷剩葉,但有的依然碧綠挺拔,張著碩大的傘蓋,在秋風(fēng)中搖曳,頗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情致。遙想新荷乍綻皓月當(dāng)空,湖風(fēng)輕輕拂掠荷葉,那又該是一種怎樣的意境呢。
蘇堤的美已讓我陶醉,而半酣的我卻以蘇堤上如織的游客為最大的風(fēng)景。我正用手中的鏡頭努力游走在人與景之間,向人間大美的更深處沉醉。
來到白堤的時候,日已西沉。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此時,楊柳如常,秋意漸濃,夕陽西下,光與影的合奏讓我放慢的腳步,沉溺在湖光山色之中,仿佛時間停滯畫面定格。
站在斷橋上,遠(yuǎn)望寶石山,落日正依著保俶塔緩緩的下落,有著別樣的輝煌壯麗。從白堤斷橋前往寶石山只需要經(jīng)過一段不長的北山路。為了完成今天的壯舉——“落日余暉寶石山”,我沒有駐足斷橋,一鼓作氣登上了寶石山。
天隱隱的黑了下來,晚霞中,山色迷蒙,人跡漸少,林木蔥蘢,石徑通幽,有限的一切中有著無窮的意趣。
在寶石山的蛤蟆峰上遠(yuǎn)眺西湖,白堤盡收眼底,沒有樹木遮蔽,視野極其開闊,特別是坐在寶石流霞的大石頭上,那感覺和神雕俠侶一樣。
此時,夕陽與天光基本同色。右邊的城市已被暮靄籠罩,隱約可見。大地似乎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很快,夕陽隱去了三分之一。沒有了刺眼的光芒,只有柔和的余暉。天色完全被霞光替代,畫面唯美。
這時的我已經(jīng)舍不得眨眼了,夕陽在頃刻之間就只剩下了半個臉,金色的光暈縮小,天空紅暈增多,天色更柔和,遠(yuǎn)處的山巒更朦朧了。
我意識到,夕陽馬上就要與大地作別了,而我今天的“浮生半日閑”也到了說再見的時候。
“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西湖,我還會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