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德芬
加拿大一位年僅6歲的小女孩Tiana,在她已經(jīng)離異的父母發(fā)生爭吵之后,對媽媽說的一段暖心而又成熟的話:
媽媽,你準備好做爸爸的朋友了嗎?
試著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做朋友,我希望大家都能“低”一點。盡你最大的努力,我不希望你對爸爸那么兇了,我希望你跟爸爸好好相處,我希望所有人都和平相處。如果連我都能很友好,那么大家都能很友好。
我希望每個人臉上都掛著微笑,你跟爸爸都需要改變你們的壞脾氣。我的心是很特別的,每個人的心都很特別,如果我們活在一個互相不友好的世界,那么大家最后都會變成怪獸。如果這個世界只剩下一點點好人,我們還把他們吃掉了,這個世界就沒有好人,只剩下怪獸了。所以我們大家都要努力當好人,包括我自己、媽媽、每個人。
如果你沒法做孩子的榜樣,無法過好自己的人生,結(jié)果只能是,要么與孩子的關(guān)系產(chǎn)生割裂,要么有一天你要反過來被孩子教育。
過好自己的人生,孩子就沒問題
我出去演講的時候,常常會碰到憂心忡忡的家長,看到我的書中描述我們每個人小時候是如何地被制約、被壓抑,而禍害一生,因此都會問:我們怎么樣幫助孩子讓他不要從小遭受那么多的創(chuàng)傷?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 把你自己修好,孩子就沒問題啦! 其實,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全心接納,如此而已。
可是,哪個父母不覺得對面的柱子長得比咱們家孩子高,跑得也快,隔壁的薇薇比咱們家女兒聰明,你看你班上的王大頭,每次都考一百分,王叔叔的嬸嬸的表姨的小姑的女兒,拿了什么什么競賽第一名。
哪個父母不曾管教自己的孩子:你看你,手這么臟還抓東西吃,一點衛(wèi)生觀念都沒有。你看你,一點小事就哭,哪像個男孩子。
從小,在這種“轟炸”之下,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里,都覺得自己不夠好。 而這個“不夠好”和“不配得”的情結(jié),就是造成我們大半輩子無法真正快樂的主因。因為我下意識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容不得別人說我。因為我隱隱約約覺得自己不如所有人,因此我必須強出頭,在各方面都要有所表現(xiàn),來安慰自己。因為我覺得自己不配得,所以很多事情我不會去爭取,或是不自覺地破壞快到手的成功或是快樂。
很多時候, 我們藉由“管教孩子”為名,把自己不喜歡或是看不慣的東西發(fā)泄在孩子身上,美其名為“對他好”,但是卻傷害了孩子的心。 那天早上,我就聽到我兒子大聲叱責他妹妹,讓她趕快出門,語氣充滿了不耐煩和怒氣。惹得我又不高興,感覺很毛躁,也很想出言阻止他。但是,我立刻又察覺到: 這是誰教他的?誰以身作則地教他對人不耐煩和憤怒時如何表達?誰讓他一大早就怒氣沖沖的出門? 因此一念之轉(zhuǎn)后,那一刻,我體會到的是一個慚悔的母親的感受。
放下你的故事,不要把孩子當成“投射板”
也許你會說,孩子總有做不對的時候,教總得教吧?當然。孩子絕對需要界限,否則他們會非常迷失的,而且感覺不被愛。但是,重點在于管教時的態(tài)度。如果,孩子的行為和言語沒有觸動你自己內(nèi)在的舊傷或是情結(jié)的話,你管教他的態(tài)度和品質(zhì)是截然不同的。不是嗎?
有位媽媽和我聊起孩子的問題,說她不知道孩子都想些什么,想和孩子聊天,孩子都躲著她。她知道自己以前對孩子的愛和陪伴不夠很后悔,現(xiàn)在全職在家照顧孩子,卻不知道從哪里入手
我告訴她:當你把所有方法、理論都忘掉,只用心的時候,就知道該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