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一定能分辨得出
打開某知名視頻網(wǎng)站搜索“顏色認知”,排在第一位的視頻,里面是五顏六色的動物。房間里出現(xiàn)一個小鴨子,路過一個顏色鮮艷的噴泉,出來的又是另一種動物……

如果把這些視頻拿給身邊人看,很少有人能察覺出它的毒性:“看不出什么,就是在教顏色嘛。”“很抽象,鴨子嘴里怎么還吐出小貓?”“怎么顏色這么艷麗?”

但其實,這類視頻包含了很多讓娃成癮的因素,影響大腦中神經(jīng)遞質(zhì)的分泌。
首先是異于平常視覺的最高飽和度顏色。高飽和度的色彩可以給人眼帶來視覺沖擊,從而刺激大腦中的視覺中樞,抓住人的注意力。所以觀看視頻時,孩子不斷地接觸高飽和度的顏色,大腦會處于持續(xù)的興奮中。
其次,這一類視頻毫無敘述性,會頻繁地切換畫面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通過抓住孩子喜歡重復的心理讓孩子沉迷。
這些顏色和畫面的視覺沖擊,會讓孩子獲得持續(xù)的興奮。和短視頻相似,它們會讓孩子的大腦分泌大量多巴胺。這種持續(xù)的對大腦的刺激就像一種精神控制,形成多巴胺依賴,讓孩子無法控制自己對這種感覺的渴望,吸引他們上癮。

這對孩子的專注力的打擊是非常大的。研究顯示,12月齡的寶寶面對屏幕時間越長,那么腦電波中代表不警覺、注意力不夠集中的慢頻率 theta 波就會越強烈。這就說明屏幕時間確實能影響孩子的注意力。
并且這些數(shù)據(jù)是針對孩子觀看普通視頻后的注意力研究,可想而知,如果一直觀看有毒視頻,那么對孩子的專注力影響更大。久而久之,孩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暴躁易怒。
打亂孩子秩序感
這些視頻給孩子灌輸?shù)亩际沁`背常理、違背科學的內(nèi)容,毫無邏輯性和敘事性,里面的生物沒有任何情緒,看不到表情,沒有社交互動場景。經(jīng)常觀看這樣的視頻,會對孩子的認知造成負面影響。

孩子在2-3歲左右正值秩序敏感期,這種秩序不僅僅是物品的排序,還包括生活中的常規(guī)和習慣。孩子們通過理解和遵循秩序,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分類、排序和邏輯關系。這些認知技能的獲得可以幫助孩子進階更復雜的邏輯思維能力。
所以,如果長期接觸“毒動畫”內(nèi)容,孩子本應獲得的秩序感會被完全打亂,他們就很容易混淆虛構(gòu)與現(xiàn)實,造成行為混亂和邏輯思維跑偏,導致認知混亂。
家長怎么辦?
如今越來越多的兒童從小使用電子設備,對此,可以參考美國兒科學會提出的一些建議:
18個月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接觸電子設備;
18至24個月大的孩子想要看動畫片,應由家長選擇高質(zhì)量的節(jié)目,并與孩子一起觀看;
2至5歲的孩子,也必須在父母陪同下觀看視頻,每天看屏幕的時間不能超過1小時;
對于6歲及以上的孩子,家長應對孩子明確指出可觀看的視頻類型和觀看時間,確保孩子能保證充足睡眠,身心健康。
其次,可以篩選適合孩子看的視頻:
1、選擇語速慢、節(jié)奏慢、有停頓的動畫片,這種低刺激的內(nèi)容才是適合兒童大腦發(fā)展的。
2、內(nèi)容有意義,并且反映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習慣:
選擇涵蓋家庭生活場景的動畫片,這樣可以反映和聯(lián)結(jié)孩子每天的生活,孩子能學習和借鑒故事內(nèi)容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同時建立正確的心理秩序。這一類動畫片還伴有很多生活類高頻詞匯,可以促進小朋友語言的發(fā)展。
3、內(nèi)容是社交性的,鼓勵孩子互動,并運用在生活當中:
互動動畫片可以讓小朋友在觀看的同時,和里面的動畫人物進行互動,和里面的人物一起揮手,一起跳舞,一起唱歌。并且有的還會設計問答環(huán)節(jié),小朋友可以回答動畫片里面的問題,社交屬性滿滿。
4、內(nèi)容對孩子有吸引力,有趣味性和知識性,并且包含學習目標:
可以選擇科普類型的動畫片,邊看邊學習生活常識,了解日常事物背后的科學原理,激發(fā)孩子的探索欲望和思考觀察。
除了視頻網(wǎng)站加強技術手段、增強內(nèi)容審核能力,有關部門加大對“毒視頻”的打擊力度,作為家長,讓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享受更多親子時光,與電子產(chǎn)品保持安全距離,同樣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