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親子樂園里一派繁忙的景象,我想這個標題,肯定會引來很多親自帶孩子的父母們的嗤之以鼻,誰都知道孩子當然是帶在父母身邊好。
但凡受過教育的人,對孩子的成長都是寄予了厚望,盡量不讓老人帶,再苦再累都要自己帶在身邊。西班牙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的獲得者托馬斯的中國夫人陳路,她一直堅持自己帶孩子。社會精英們作出了榜樣,誰還會說孩子讓老人帶是對的呢?親子樂園,是分享父母和孩子相處的地方,怎么能站在這里講題外話呢?
0-3歲的寶寶,也許很多媽媽是不能一直帶寶寶的,就像我,我非常珍惜和寶寶相處的時光。社會總是存在各種各樣無可奈何的問題。這個盡孝的想法是我想出來安慰自己,寬慰自己。親子樂園,當然有父母還有孩子快樂的事情,但我想也應該有現(xiàn)實中碰到的無奈事情,大家一起聊一聊,想一想。在我身邊也有好些朋友有類似的遭遇,我這個想法也許能寬慰媽媽們的一些焦慮。
我大學在杭州讀書,畢業(yè)后就留在了杭州,結(jié)婚,生子。孩子的降臨獲得了很多快樂,喂到10個月之后斷奶了,然后就開始了第一次的分離。孩子不在我的身邊,在老家,而我和丈夫在杭州,中間相隔了365公里。可那種想念的感覺,真的是絲絲入骨,睡之前都能感覺到鼻子酸酸的,淚水就嘩啦一滴滴滑落。母親覺得我想孩子深切,每每提起如何想念,家中老人也就帶著外孫來杭州小住一段時間。
孩子還小,沒有讀幼兒園,需要人照顧。雙職工家庭的孩子,需要老人幫忙。前不久一個朋友和我講,家里老人病了,老公要教書,自己又要上班,沒有人來照看小孩,于是她不得不請了個保姆。可是她不放心啊,保姆到底有沒有給她孩子吃飯呢,她得在家里裝個監(jiān)控監(jiān)視下。
其實說老人,我覺得也不是很老,老媽常常說,你再生一個,趁她還能帶得動。這種含飴弄孫的幸福,對老媽來說,是生活的一種快樂,雖然也很辛苦,但是她覺得外孫給她帶來的幸福感很強烈。反倒是偶爾,外孫到奶奶那邊去了,外婆總覺得空蕩蕩的。而后,孩子回到外婆這里,奶奶那邊也常常感慨,空蕩蕩的。孩子到哪里都能帶來歡樂和熱鬧。
孩子放在老家,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老人不適應城市的生活。他們生活久了的鄉(xiāng)鄰鄉(xiāng)親都不在這里,就是在杭州這邊呆個幾個月,也會常常提起村子里的阿公阿婆娘姨。各種方式我都嘗試過了,不管哪個媽媽到杭州來,都記掛著家里的爸爸,我爸爸還沒有退休啊,他爸爸還在做生意,怎么可能一起過來杭州帶孩子呢?如果堅持孩子自己帶的話,那么就請阿姨,或者放在托兒所里,我又不放心,關(guān)于錢也是捉襟見肘。
普通家庭的苦惱總是充滿堅持和選擇,直到發(fā)生一件事情。我的爸爸因為吃了進口的頭孢,產(chǎn)生了嚴重的休克性過敏。那個時候,我媽媽幫我在杭州帶孩子,我們兩個白天上班,晚上和孩子相處,講故事、做游戲很是快樂幸福。半夜老媽的手機響起,說我爸爸進了醫(yī)院的重癥監(jiān)護室,醫(yī)生說再過10分鐘送過來,可能人就沒有了。老爸回想起來,那個時候覺得牙齒都合不上了。
我的姑姑陪了爸爸一個晚上,父親這一輩的人,都是親兄弟姐妹們,這種感情真的很好,姑姑哭了好久,看來爸爸的病情真的很嚴重。家中只有他一個人,那個時候,還好,爸爸堅持走下樓梯,不然,在商品房里,誰知道有個人在里面,也許過了很久不見人,那破門而入,人也就不在了,F(xiàn)在想想都覺得后怕,沒有爸爸是多么凄涼的事情!我媽媽就堅決要在家里陪父親,孩子也就帶在了他們身邊。至于我們這個兩個人,每個月,甚至半個月就回家一次,看孩子,也看父母,是真的;丶铱纯吹墓(jié)奏。
說到這里,我覺得愛是一種慈悲。不管我怎么舍不得孩子,我還是愿意讓孩子在外婆和奶奶身邊。還好外婆和奶奶家比較近,那些天南地北組成家庭的父母可能更要復雜些。有時候想到,我們常年在杭州,回家的時間不多,碰到節(jié)假日才回趟家,不像現(xiàn)在這么頻繁,有時候回的次數(shù)多了,家里老人還要說,錢都花在路上了,還要心疼一番。
家里的父母也想我們的啊!我們求學、工作在外,家里不是空蕩蕩的嗎?心有夢想,何必遠方。有時候就有一種感覺,馬上辭了工作,回到家鄉(xiāng),可以陪著爸爸媽媽,還有孩子。但杭州總有我割舍不掉的地方。寬慰些,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換個角度去想,孩子在老人們的身邊,是填補了我們作為孩子陪伴的時間,也是一種盡孝的方式,孝,不是就是讓年老之人有安定、快樂的感覺!
孩子總是會成長,總有一天,我的孩子也會長大,也會離開我們,當然我也希望可以有個小孩子陪伴在我身邊,填補我年老的生活,但不能太累,都要有自我的空間?戳恕栋职秩ツ膬骸分,羨慕至極,那些家庭的爸爸媽媽都是陪伴著自己的孩子的。
于是,孩子不在身邊每天好幾個電話,他的一點點成長仿佛就在自己身邊發(fā)生一樣。我在杭州徘徊,等待,等待孩子長大,我可以把他送進幼兒園,這樣我只要下班去接他就可以了。
換位的思考,反而讓人更加踏實,這種帶著一種歉疚的踏實,讓人更加安靜,更想念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更多了一份見到孩子、父母時的珍惜,權(quán)當孩子代替我們在盡孝一段時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