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xiàn)真正的獨立?
前天晚上,嘟媽下樓散步。剛好碰到一個約4歲的小男孩準備推自己的小自行車回家。他沒有走坡道,而是推著自行車上了單元樓前的臺階。
但是他的力氣不足以抬起自行車,推自行車上臺階對他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于是他回過頭來,向身后的爸爸投去求救的眼神。爸爸快走兩步準備幫助,媽媽卻馬上阻止道:
“讓他自己來!”隨后媽媽輕聲地對小朋友說:
“這是你的車,你要負責(zé)把它推回家。”小朋友聽完后,又用力嘗試了下,自行車不但沒上去,反而后輪因擺動磕到了小男孩兒的腿。
一氣之下,他把自行車推倒在地上,隨之大哭了起來。
但媽媽依然堅持原則,對小朋友說:
“雖然你哭了,但爸爸媽媽還是不能幫助你,還需要你自己把車推上去。”嘟媽不禁感慨,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現(xiàn)在的父母變得非常富有“原則”。自己的事必須要自己解決,不能寵溺或代替,否則孩子就會喪失了獨立性。
這個觀念沒有錯,但是不得不說
有些父母是在傷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逼迫孩子自立,這樣不僅達不到效果,還會嚴重破壞親子情感,甚至讓孩子越來越自卑。 1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孩子,首先應(yīng)被看作是獨立個體的人,他們同樣具有開心、難過、害怕、焦慮等各種情緒。其次,孩子才是一個被教育的對象。
換位感受下,若推自行車的那個人是你自己,你最愛的人對著急需幫助的你說: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自己做,我不能幫你。此時的你會產(chǎn)生怎樣的情緒呢?
你是真的會產(chǎn)生,我相信自己,我一定可以的。還是會有巨大的失落感與無助感,感覺你可能接下來就算費盡心思也不可能完成了。
所以,我們只要學(xué)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做錯了不少事。
畢竟他們還是孩子,他們的世界里每一件事情都是天大的事情。2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
如果真的想要孩子自立,我們應(yīng)先尊重孩子的情緒,再來為他們提供建議。具體的方法如下:
①觀察孩子遇到的挫折,幫助他們確定問題;②詢問孩子,是否需要幫助;③肯定孩子的努力。 回到前面的故事,當(dāng)小男孩因力氣不足推不動自行車,向爸爸需求幫助時。
爸爸應(yīng)該走到孩子身邊,描述孩子面臨的困難:
“因為車輪總是被臺階卡住,所以你一直上不去臺階,對嗎?”
當(dāng)孩子聽完你的描述的問題后,往往會自己尋求解決方法。他們可能會說:
“那我把輪胎搬上去是不是就能推上去了?”
“那沒有臺階不就好了嗎?我可以走那里(坡道)。”
“爸爸,我力氣太小了,搬不動自行車,你幫幫我吧。”
如果孩子的回答屬于前兩種,則說明他們已經(jīng)學(xué)到了確定問題,獨立處理問題的方法,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若孩子提出自己的不足并選擇尋求幫助,說明孩子也能認識自己的局限性,主動尋求外界幫助,而這也是非常優(yōu)秀的品質(zhì)。
這時候的爸爸,就可以進一步引導(dǎo):
“好的,我來幫助你,可是我應(yīng)該怎么幫你呢?”
這樣的問話,一是尊重孩子的主導(dǎo)權(quán),二是可以引導(dǎo)孩子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dāng)孩子要求爸爸直接把自行車扛回家時,這樣的幫助則無法鍛煉孩子的自主性,爸爸可以拿自己的力氣也不夠大為理由拒絕孩子。同時也要鼓勵孩子想一個兩個人協(xié)作把自行車推上臺階的方法。
等到孩子完成任務(wù)后,不要著急表揚,也不要說,看吧,我說這樣干肯定能成功!而要把這件事,當(dāng)做我們和同事熬夜拿下一個艱難的項目一樣,發(fā)出由衷的感嘆:
“太難了!但是我們做到了!”
對于很多父母來講,可能說不出上面的話。明明就是推自行車,哪里難呢?這樣的感嘆也太虛偽了。
這件事對已經(jīng)成年的我們來說確實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但我們要明白,對于小小年紀的孩子來說,他們既沒有足夠大的力氣,更沒有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解決問題自然也沒有那么容易。若能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難道不值得鼓舞嗎?
若你對孩子說這么簡單的事情你都做不好,會發(fā)生什么結(jié)果?
就好比你終于解決了一個對于你很難的工作任務(wù),自己覺得很開心時,你的老板卻和你說:這不是很簡單嗎?此時的你是什么樣的感受,孩子就是什么樣的感受,甚至比你還嚴重。
之后就算孩子有潛力,他們也不敢給我們看到,因為他們會覺得這是他本應(yīng)該解決的問題,甚至擔(dān)心自己做不好,更別說以此來獲得肯定。
而且當(dāng)孩子真正遇到困難時,也不會輕易向別人尋求幫助。因為他們對自己沒有自信心,擔(dān)心別人嘲笑他們太笨了。 3不幫助可以,但不要嘲損!
我們是不是要在孩子每一次遇到挫折時,都需要采用觀察、詢問、肯定、努力的這種方法呢?
當(dāng)然,如果父母時間充裕,非常建議經(jīng)常采用這樣的方法。
若時間不夠充裕,沒辦法站在他的位置上為他考慮,我們只需要克制自己,不要說出傷他自尊的話。
但是當(dāng)孩子需要安慰時,我們也可以幫孩子做事。雖然他們能自己穿衣服、上廁所,可當(dāng)孩子心情低落或難過時,幫他們穿衣服,抱著他們?nèi)龋@是愛意的表達。
畢竟,即使是已經(jīng)成年的我們有時也需要他人的安慰,不要覺得這樣做會有什么問題。 4“你覺得”比“我覺得”更好
如果孩子獨立解決問題時,總是失敗怎么辦呢?我們必須等待他們想到解決方法嗎?不能提供建議嗎?
也不完全是。我們可以提供建議,不過要盡量克制自己“好為人師”的沖動,不要用“我覺得”“我認為”這類句式,而要用“你覺得”“你想到過”。
例如,孩子帶了玩具出門,有小朋友想和他一起玩,但孩子不愿意分享,我們可以對他說:
“你覺得是因為玩具是你自己的,而且害怕別人把你的玩具弄壞,所以才不想分享的嗎?”
等孩子有回應(yīng)的時候,我們才可以給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告訴孩子:
“如我和你一樣,有很多玩具,我會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因為快樂越分越多。”
即使孩子當(dāng)時并沒有分享玩具,也沒有關(guān)系,至少他們會認真聽到我們的觀念。雖然當(dāng)時他們不一定認同,但一定會在某個時刻想起我們說過的話。這樣的效果比我們當(dāng)場強迫他們把玩具分享出去好太多。
其實,我們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獨立自主,有自己的個性,能自己處理問題。但這樣的能力,是在父母培育過程中,慢慢形成的。
我們要時刻警惕,不要對他們施加太多影響。雖然我們可以立馬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比這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獨自學(xué)會解決問題的思路。
本文首發(fā):嘟嘟醫(yī)生
本文作者:嘟媽
責(zé)任榮
版權(quán)申明
本文轉(zhuǎn)載 歡迎
- End -
來源:醫(yī)學(xué)界兒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