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zhàn)國時代,《山海經(jīng)》中有一個故事,炎帝他有個女兒叫瑤姬,不幸夭折化為瑤草。楚國有個詩人宋玉,在《高唐賦》中更將這個故事夸張描述為人神相戀的愛情故事,大家可以了解一下高唐賦這本書講的是民間傳說,其中有講到的“巫山神女”,就是瑤姬。以至后人有一種說法“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臺。精魂為草,實曰靈芝”。
這就是靈芝來源的故事。而在我國家喻戶曉的《白蛇傳》故事中,白娘子只身前往娥眉山盜仙草,以救夫君許仙。歷經(jīng)艱辛、危險,終于感動了南極仙翁,取回了能“起死回生”的仙草靈芝。這一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被改編成小說、戲曲、電影、年畫,在我國廣為流傳。
古代詩人筆下的靈芝
自古以來,靈芝是圣潔、美好的象征,所以一些古代文學作品經(jīng)常以靈芝作為主題。比如屈原描寫神女渴望愛情的詩篇《九歌·山鬼》中,有這樣一句詩“采三秀兮于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詩中“三秀”是靈芝的別名,因靈芝一年可多次采收而得名。詩中采集靈芝的“山鬼”也就是“山神”的意思,指的是“巫山神女”。
在幾千年前,靈芝是神仙的化身,是靈氣的代表,在國家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而要說到靈芝的超級粉絲,莫過于三國時期的曹植。有著名的《靈芝篇》,稱頌“靈芝生天地,朱草被洛濱,榮華相晃耀,光彩嘩若神”,反映了詩人對靈芝的崇拜。在名篇《洛神賦》中,又用“攘皓腕于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描寫出在洛水之畔神女采擷靈芝時悠閑的神態(tài),以及詩人對神女的愛慕之情。
在《飛龍篇》中,則寫到在云霧繚繞的泰山,遇到騎乘白鹿,手持靈芝的修煉者,并求養(yǎng)生之道的奇妙經(jīng)歷,文中是這樣描寫的:“晨游泰山,云霧窈窕,忽逢二童, 顏色鮮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長跪問道。西登玉臺,金樓復道,授我仙藥,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
白話文的意思就是早上游覽泰山,云霧繚繞。忽然遇到兩個仙童般的人,臉色是童顏煥發(fā)很是有精神。乘坐著白鹿,手握靈芝草。我知道這就是修真之人,就長久地跪下來向他們請教。真人就走向西面玉石砌造的亭臺,在黃金修建的樓上向我說道。給我靈芝仙藥,是神仙皇帝所制造的。他還教我怎樣個吃法,說是能還精補腦。壽命像金石一樣長久,永世不老的。那在此的描寫我們就可以知曉在三國時靈芝在人們心中就已是長生之物。漢樂府詩《長歌行》中也有描述到“仙人騎白鹿,發(fā)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發(fā)白復又黑,延年壽命長”,也說明了采集靈芝特別是紅色的靈芝,服食后可使人身體健康,白發(fā)轉黑,壽命延長,顯現(xiàn)出靈芝保健的功效。
中華民族的吉祥物
自漢代以來,古代儒家學者他們把靈芝菌蓋表面的許多環(huán)形輪紋稱做“瑞征”或“慶云”,視為“祥瑞”、“吉祥如意”的象征,形成了中華文化中特有的靈芝崇拜。
在全國許多宮殿、寺廟、古建筑、服飾、刺繡、繪畫、雕刻、瓷器以及出土的大量文物中,都能發(fā)現(xiàn)有關靈芝和從靈芝演化來的“靈芝祥云”的形象。如北京天安門城樓前華表上的“蟠龍騰駕靈芝祥云”浮雕在天壇祈年殿寶頂上的“環(huán)繞九龍的靈芝祥云”;紫禁城大殿前雕有蟠龍和靈芝祥云的御路。紫禁城、國子監(jiān)和孔廟的圍欄上雕刻的靈芝盆載;孔廟中“進士提名碑”基座上雕刻的靈芝圖案;雍和宮釋迦牟尼佛像前的木雕靈芝盆景,凡此種種,均成為我國古代靈芝崇拜和靈芝文化的見證。
目前中國靈芝協(xié)會的會長也正在努力的申請將靈芝作為中國的第二大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