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27,惠山古鎮(zhèn)(錫惠勝境、錫惠公園)。
6月27日,我們?nèi)ス?ldquo;惠山古鎮(zhèn)”,免費進入的,但是去錫惠勝境去要門票的,而且得跟著錫惠公園一起買,一共70元。
就在無錫市區(qū),離我們住的地方不遠,還不錯。難得有古鎮(zhèn)是在市中心的,而且是免費進入的,但是里面的景點要門票,有點小貴,進去游覽后發(fā)現(xiàn)很值得。
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香火旺盛。無錫的標志性建筑錫山龍光塔,始建于明萬,是古鎮(zhèn)一景。它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而今的惠山寺內(nèi),有一個御碑亭,碑文是乾隆皇帝曾經(jīng)下江南時留下的。
惠山古鎮(zhèn)景區(qū)文物古跡眾多、山水林泉俱佳,有風景名勝景點200多處,有古街、古園、古寺、古泉、古書院、古詩社、古祠堂等多種傳統(tǒng)文化資源,時跨數(shù)千年歷史。
進入錫惠勝境后,先是逛“寄暢園”,這算是藏在古鎮(zhèn)的園林景觀了。讓我想起了5月份去蘇州玩時逛的那些蘇州園林。
寄暢園是一個古典的江南園林,也是錫惠勝境面積最大的景點,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曾六次下江南,每次都會來這所園林,因此受游客關注。
繼續(xù)往里面走,還能看到“天下第二泉”,原名是惠山泉,有著歷史故事,之后才被改為天下第二泉,而現(xiàn)在的第二泉,是用來養(yǎng)魚的。
從錫惠勝境出來后就是錫惠公園了,錫惠公園(錫惠名勝區(qū))是國家重點公園,又稱錫惠景區(qū),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錫惠索道是錫惠公園內(nèi)的一個交通工具,索道的起點是錫山,另一頭是惠山的山頂,乘坐索道的時候可以眺望整個錫惠公園及其周邊。
我們沒坐索道,因為時間關系沒有逛太久,就為了尋找“阿炳墓”的,找了好一會才找到。來無錫之前,就知道無錫有個大名人就是阿炳,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名聞遐邇。
華彥鈞(1893—1950),又稱“瞎子阿炳”,民間音樂家,其代表作品有《二泉映月》、《聽松》、《昭君出塞》等。其墓于1983年遷至現(xiàn)址,墓前立瞎子阿炳銅像,由錢紹武雕塑。
從錫惠公園出來后,我們開始漫步惠山古鎮(zhèn),把它好好逛一遍。天氣也蠻配合的,多云,等我們逛完后才下雨的。
它以地理位置獨特、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為特色,是無錫老街坊風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區(qū)。古鎮(zhèn)的文化底蘊豐厚,大運河支流惠山浜直達古鎮(zhèn)腹地。兩岸歷史文物林立,人文薈萃,又是無錫地名的發(fā)源地“無錫錫山山無錫”。
它歷史悠久,古跡眾多,文化底蘊豐厚,號稱無錫歷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館。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近現(xiàn)代,文化遺存及歷史性建筑比比皆是。以古祠堂群密集分布為特色,被認為是無錫市現(xiàn)存唯一具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資格條件項目。
祠堂主要集中在龍頭河沿岸和直街上,其中楊藕芳祠比較特別,融入西式建筑風格。集人文之粹,得山水之美,千百年來,一直是本地民眾的精神家園和游歷之地。
惠山古鎮(zhèn)景區(qū)自古以江南第一山,錫山晴云、勝地名泉而聞名于世,風景資源獨特燦爛。歷代文人雅士來惠山品泉憑吊,尋古探幽。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七巡惠山,留下了無數(shù)瑰麗詩篇和軼事佳話。
蘇軾“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乾隆“惟惠山幽雅閑靜”是這個景區(qū)最精彩的推介詞和文化名片。
自從上次去蘇州玩了后,不太習慣吃江蘇菜,這次來無錫也不想,第一天吃了必勝客,第三天去吃藍蛙,這家是專業(yè)做漢堡的,在杭州樂堤港吃了幾次。
這次的無錫之旅也玩得很開心,去遍了幾個我一直很想去的地方。去旅行是件累并快樂的事,跟愛人一起旅行更是件快樂的事。
我們在無錫這3天運氣很好,第一天多云,第二天晴天,第三天多云,等我們逛完后就下大雨了,老天爺幫我們算好時間了么。無錫,下次見!
《你是人間四月天》
2017.3.9
腹有詩書氣自華!《中國詩詞大會》確實是業(yè)界良心節(jié)目啊,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古詩詞和中國文化歷史,也讓我加深了對“董卿”的認識,她的才華、學識、努力,是我學習的榜樣!
一直都想能有這樣一檔節(jié)目,可以是專門用來學習詩詞和中國文化的,如今愿望成真,好激動。能跟著這個節(jié)目來一場詩詞之旅,去重溫那些歷久彌新的經(jīng)典詩句,實乃一大快事。
我向來主張活到老學到老,要時常溫故知新,去嘗試不同的東西,這樣才會讓自己的生活愈加充實和精彩。不為名利不為錢財,只為開心和豐富自我,通過不斷學習,才會懂得更多,也更會知道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從而取長補短。
數(shù)千年前的詩句,如今讀來仍讓人熱血沸騰,感慨萬千。這就是中國古詩詞的魅力,而古代文人的情懷和智慧,也同樣能夠點亮我們今天的生活。
看那些年紀比較小的參賽選手,還有那些熱愛中國文化的老外,也是很吃驚的。連外國人都專門跑來中國學習文學,參加中國人舉辦的詩詞大會,并立志要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翻譯成其他語言,傳播到國外,搭建起一座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梁,不得不讓我們?yōu)橹磁濉?/font>
而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重視國學課程呢?那些小孩子能如此熱愛詩詞,喜歡學習中國的古文化,朗讀文言文,而且舉止落落大方,回答得體,正體現(xiàn)了什么叫做“腹有詩書氣自華”,什么叫做氣質(zhì)和內(nèi)涵。
這么多小朋友喜歡詩詞,正說明詩在我們這個民族,在子孫后代中是生生不息的,是被代代繼承和發(fā)揚光大的,這是很值得我們欣慰的事。詩教這種形式用來教育小孩子,可能比任何一種教育方式都更得體。
很多學生害怕背詩詞,覺得難以記住或容易忘掉,但對流行音樂的歌詞卻記得一字不差,張口就能唱出來。所以應該把詩詞與音樂結(jié)合起來效果更好,孩子們比較容易接受,用歌唱的方式表達出來,比死記硬背容易多了。會享受到其中的樂趣,還能更好地感受到詩詞文化的魅力。
20160226那期尤其讓我感動,忍不住熱淚盈眶。里面有個考題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然后百人團里有位男子對母親說了一番很感動人的話,他圓了一個夢,讓患“認知功能障礙”的母親在記憶喪失前可以在電視上看見他并記住他。
董卿后面說的那段話特別好:父母愛孩子,是一種天性,他們從來不會去計較這份愛,付出了多少,犧牲了多少。但是反過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善待自己的父母,這是一種人性,需要道德的修養(yǎng)。
而我們學習古詩詞,就是為了傳承文化,弘揚美德,秉承精神,孝道始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美德。讓我們共同努力,對父母盡一份孝心,讓普天下的爸爸媽媽,都能夠過得更加健康、快樂、幸福、平安。
人,為什么要讀書?舉個例子,當看到天邊飛鳥,你會說:“落雁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臥槽,好多鳥。”當你失戀時你低吟淺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而不是千萬遍地悲喊:“藍瘦,香菇。”
看過一位學生家長的話:“讓孩子彈鋼琴、練舞蹈、上奧校,能讓孩子學到一些看得見的東西;而讓孩子讀經(jīng)誦典,背些之乎者也有什么實際的益處呢?”
知乎上也有一個很好玩的問題:小時候背那么多詩有什么用?背唐詩不能致富、不能賺錢、不能出名,那我們?yōu)槭裁催要背唐詩?
但有知友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慢慢地,我長大了。春天,看到盛開的桃花,就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夏天,跟爸媽去湖里玩,小舟在荷葉中穿過,便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蓮葉無窮碧’,什么是‘水光瀲滟晴方好’。
秋天,涼風乍起,梧葉飄黃,便知道什么是‘老樹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華休’。冬天,西風凜冽,天空陰沉,行人匆匆奔走,到了家,烤著爐子,外邊洋洋灑灑地下起了雪。便知道了什么是‘晚來天欲雪’,什么是‘紅泥小火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