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擠進夢想的獨木橋,他每天只睡5個小時。
背不完的書,做不完的習題,摞滿了書桌。
為了提神,咖啡、茶葉不管用了,就用自己最怕的辣椒挑戰(zhàn)神經。
把自己辣得出汗,辣得大喘氣,辣得清醒。
三個月沖刺,他吃了整整5斤朝天椒。
逆
水行舟是痛苦的,勇攀高峰是要戰(zhàn)勝痛苦的。
沒有超越別人的苦中苦,又該如何超越1071萬考生,獨占鰲頭。
想起韓劇《未生》里的一句臺詞:
無論我多早地迎接這清晨,在路上,都會有人在。
我以為別人還在夢里,但無論何時,這個世界都比我快一步。
確實!
我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別人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但現實一定會讓我們明白,懶于競爭,悠然自得,一定會讓我們的孩子付出什么樣的代價。
一位當老師的朋友說,疫情之后,班里學生的名次相當于一次大洗牌。
一些原本優(yōu)秀的孩子,突然跳出前10開外。
而一些平時不太出色但踏實努力的孩子,竟然大幅度進步。
學習真的就像水上行舟。
孩子偷懶耍滑,順流而下,看似也在前進。
卻不知,那些拼命劃槳的孩子,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悄無聲息地超越你。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揚眉吐氣”叫“輕舟已過萬重山”。
也有一種“悔之晚矣”叫“輕舟已過萬重山。”
不進則退,是永恒的真理。
任何成績的背后,都有無數人的扼腕嘆息。
任何優(yōu)秀的背后,都有別人看不見,更體會不了的努力堅持,不懈奮斗。
告訴孩子,越是容易懈怠的時候越要努力。
因為,當你感覺痛苦的時候,你正在走上坡路。
13409498-牽手 親子.jpg
02
享樂主義是最上癮的毒藥
周末,想帶孩子去爬山。
孩子說,熱得要死,累的半死,還不如在家里玩游戲。
我爭不過孩子,只好妥協(xié),找間民宿,過幾天農家樂的日子。
誰知,到了目的地,孩子一會兒嫌棄我找的民宿不夠特色,不夠有風情,一會嫌棄我預定的房間不夠敞亮,裝修不夠檔次,床品也不舒服。
吃完晚飯,他又開始嫌棄這家民宿的飯不好吃。
本來度假放松的心情,被孩子的挑剔折騰的七竅生煙。
我真想狠狠地教訓他一頓,卻深刻明白這都是我作繭自縛。
孩子小的時候,怕他受罪,給他吃好的、玩好的,住好的。
怕路途顛簸,長途困乏,能坐飛機絕不做火車,能開車絕不走路。
怕孩子適應不了太勞累的旅行,只挑選一些風景秀麗的小鎮(zhèn),海邊或是發(fā)達城市的游樂場。
習慣了享受,孩子很難接受吃苦。
習慣了輕輕松松得到的快樂,孩子很難理解歷盡艱辛之后的暢快與自足。
網上有句話說:
不登山,不知山高,不涉水,不知水深,不賞奇景,怎知其絕妙。
孩子沒有看過深山里夜空,就永遠體會不到繁星觸手可及的震撼。
孩子沒有經歷過困難路上的未知與探索,就永遠體會不到世外桃源的心動與向往。
旅行真正的意義,在于開闊視野、刷新認知、提高孩子未來行走人生的底氣。
而只懂享受的旅行,會腐蝕孩子迎難而上的勇氣,剝奪孩子苦中尋樂的人生領悟。
前幾天,一個90后單親奶爸,帶四歲女兒騎行西藏的視頻,震撼了700多萬網友。
71天,4139公里。
一路風餐露宿,卻盡享人文風情。
藍天雪山,騎馬奔騰,在遼闊的大自然中感受什么是自由。
陽光花海,瀑布淺川,在一場場浪漫奇遇中邂逅什么是美,是難得,是“守得云開見月明”。
有這樣的爸爸是幸運的,成為這樣的孩子更是令人羨慕的。
用雙眼見識過世界的多彩,懂得天地的廣闊無限,才會有擁有寬廣的視野和格局。
用雙腳丈量過世界的每一寸滾燙,擁有撥天見日的切實體會,才會明白堅持和戰(zhàn)勝困難的真正含義。
只有經風雨,才算見世面。
只有承受得了最壞的,才能學會在人生的坎坷中屹立不倒。
03
舍不得用孩子,是隱藏最深的捧殺
一位家長在知乎上發(fā)帖求助:
14歲孩子說,“我不要洗碗,因為這是很低賤的事情”,我該如何回應?
其中有位網友的回答,一針見血:
舍不得用孩子,是父母給孩子最殘忍的禮物。
越舍不得用孩子,孩子越不中用。
良言逆耳,卻一語道破真相。
憐香惜子,是很多父母的慣有邏輯。
把孩子當作嬌嫩的花朵,極盡呵護。
上學路上,幫孩子背書包。
回家后,水果、甜點親自送到孩子手上,喂到孩子嘴里。
除了學習,孩子的一切瑣事雜物都可以由父母代勞。
習慣了坐享其成,孩子失去了自己動手的機會,同時也失去了自立的能力。
兒童教育家蒙特梭利說:
如果我們要擬定一項育兒原則的話,那么第一個原則就是必須讓孩子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前幾天,廣州一個6歲小男孩幫媽媽打包鹵菜的視頻,火爆全網。
炎熱的夏天,穿著背心的小男孩頭發(fā)已被汗水打濕。
只管讀書,從未做過家務的魏永康,13歲考上大學,17歲考上碩博連讀。
“神童”光環(huán),卻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勸退。
書讀的再多,也逃不掉“高分低能”的命運。
其實,做父母,最需要給孩子的兩樣東西,是根和翅膀。
只有讓孩子扎根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學會解決問題,明白責任擔當,孩子才能真正自由飛翔。
越舍不得用孩子,孩子越沒用。
害怕養(yǎng)廢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
99446753-農村 男孩 上學.jpg
04
小時候,常背一句名句: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太舒適,容易讓孩子催生惰性。
而成長,則意味著孩子必將經歷一段痛苦的過程。
趨甜避苦,是每個孩子的天性。
但父母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將以何種姿態(tài)走向世界。
不過分寵溺孩子,是為人父母最深沉、最有格局的愛。
共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