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略過臨帖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對于臨帖淺嘗輒止,是很多業(yè)余書友通行的弊病。但是即便是專業(yè)學書者,對于臨帖到底有何意義,也未必全然明了。很多專業(yè)書家抱定一家一帖,天長日久也會頗具功力。然而很多時候只是堆金積玉,未必能化為源頭活水。
依末學淺見,不妨藉形意之說,將臨帖分為演法、練法和打法三個角度。
所謂演法臨帖,就是取個字形。取字形有正取反取兩個路徑,正取是要求臨得像,反取是要求變化。十年前我曾經(jīng)求教于一書學名家,每次提交臨習都得個“太不像”的評語,久之未免心灰意冷。這位名家,代表的就是以正取形這派。他們的思路,認為古人造型完美,我輩復制即可。
當代人的水準,完全取決于復制古人字形的水準;旧险f這派是當前的主流,國展中很多作品都是集古人字所成,當然也有集今人字的作品,其理一致。貌似與之相左的是反取臨帖,即將古人夸張變異之處更進一步,以求更大的視覺沖擊力。這一派也大有人在,在書法界影響也如日中天。兩者貌似相反,但都為形所困,徒有其表而不得其本。專門為了展覽炮制作品是其專擅,平平常常寫字反倒是令其困惑不已。即便是炮制展覽,天長日久也未免單調重復;蛴腥擞纱藵u入魔道,橫涂豎抹以為揮灑,不過是自欺欺人。
如果不愿止步于此,那么臨帖就要深入到筆法層面。細查古帖運筆之技法而千錘百煉,是為練法臨帖之路。筆法在過去一般是密授,因為一般人根本見不到名家真跡,更無從由此揣摩運筆痕跡,F(xiàn)代不同了,我們擁有了大量的高清復制品,從硬件條件來說具備了還原古人筆法的可能性。接下來就是還原古人筆法的思路支持了,但是在這里我們會遇到很多潛在的障礙。這些障礙有些來自于本土的不成熟書論,有些來自于牽強的西方理念。間或有天資聰穎之輩偶有所悟,已經(jīng)彌足珍貴,不啻于為往圣繼絕學。
嫻熟筆法,已入門徑,對于理解古帖已經(jīng)初窺堂奧。但若要登堂入室,還要學會古人的打法,即結字之法,包括篇章之法。這一步驟臨帖,要求筆法已經(jīng)過關方可進行,否則丟三落四,未免落入演法臨帖層次。若筆法完備,見古人字跡,可從中揣摩古人揮運之際起承轉合之節(jié)奏。所謂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如洞見古人不合理處之巧妙,則已經(jīng)非同庸手。
雖分臨帖為三,實際每每合一。即便是最粗淺的臨帖求形似,用心者也能得練法打法之益,更遑論其他。然理路不明,往往多歧途亡羊,故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