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邊界力」如何獲得?「邊界力」如此重要,難道我們只能通過不停地講道理來灌輸嗎? 其實不是的。
它是孩子天生就有的東西。
4-9個月的嬰兒,常常喜歡用咬、拍、打、抓、繞這些動作。這就是他在確認自己的存在,區(qū)分自己和別人的身體。其實就是從這些感知里,開始獲得自己的邊界感。
只是我們容易無意識地把孩子們探索邊界的過程,稱為「搗亂」。
比如孩子把水杯「嘩」地一下推到了,看著水流向地板。我們一般會大聲地喝止、或者沖過去收拾縣城,甚至打他的小手手說「不可以這樣」。
但也不必太過緊張。孩子們的「邊界力」是可以從小培養(yǎng)和鍛煉的。即使是小學生,也可以通過一些互動進行修復。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維護,許多我們看起來不以為意的小游戲,里面也包含著培養(yǎng)「邊界力」的智慧。
比如我們可以跟小嬰兒玩「身體滑滑梯」。他們慢慢離開了媽媽,又重新回到媽媽的懷抱。這個過程中,他們感知到了「邊界」的概念。
戲劇治療里一個非常有效的干預辦法,叫做「結構化的角色扮演」,它對大一點的兒童特別好用。
假如有一天,孩子告訴你他跟同學發(fā)生了爭執(zhí)。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他扮演欺負他的人,父母扮演老師。這個過程讓孩子自由地探索了他人角色中的情緒,又同時釋放了自己的情緒。
邊界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這些互動的過程,會將這個重要的能力內化到孩子心里,形成他自己的邊界和力量。
孩子越有邊界力,就越能為自己負責,為今后的獨立做好準備,在未來擁有自己堅定的世界。
「邊界力」外,我們還能做什么?
邊界力很重要,但我們不能說擁有了「邊界力」的孩子,就能完全跟校園惡性事件絕緣。
當我查閱相關的資料時,看到的大多是:孩子被欺凌了怎么辦?如何教孩子應對欺凌?如何避免孩子成為欺凌者?
但這不是我們當前最需要的。
這些看起來更像是止損:當我們不得不這么做時,傷口已經存在了。而我們更需要未雨綢繆,從此刻開始培養(yǎng)孩子面向未來的能力。
(stop bullying.gov)統(tǒng)計出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特征,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沮喪、被孤立、自尊心過強、不受歡迎的孩子,容易成為「校園霸凌」的當事人。
有一個概念叫做「同伴接納」(Peer acceptance),它是指孩子在同伴團體中的受歡迎程度。顯而易見,受同伴歡迎的孩子往往極小的幾率被欺凌或者欺凌別人。
我們所說的「好人緣」、「討人喜歡」、「高情商」……其實都是指「同伴接納」程度高。它跟孩子的多種能力息息相關,包括「親密力」、「自信力」、「適應力」、「自控力」等等。
「同伴接納」是多種能力的組合。
比如孩子進入新的學校,物品被別人搶走時。擁有了較好能力的孩子,他會:迅速融入新環(huán)境(適應力),不強行搶回來(自控力),要回自己的物品(邊界力),通過這件事跟小伙伴建立友誼(親密力)。
培養(yǎng)孩子的這些能力,不是把他當成一塊橡皮泥,捏成各種形狀。而是希望他像一塊魔方,擁有了各種顏色,組合成不同的面,去應對未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