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滕王閣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岳陽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后共重建達29次之多,屢毀屢建。1989年10月8日,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閣勝利落成。
10月16日游滕王閣。

滕王閣主體建筑凈高57.5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下部為象征古城墻的12米高臺座,分為兩級。臺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回廊建筑,而內(nèi)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新閣的瓦件全部采用宜興產(chǎn)碧色琉璃瓦。正脊鴟吻為仿宋特制,高達3.5米。勾頭、滴水均特制瓦當,勾頭為“滕閣秋風”四字,而滴水為“孤鶩”圖案。臺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兩個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風雨橋。

















唐代文學家王勃創(chuàng)作《滕王閣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