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3的人已經(jīng)去過馬嶺古道,有1/3的人正在路上,還有1/3的人想著要去。
“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韋莊的詩句描寫的是桐廬的美景,當年桐廬美景堪稱一絕,如今亦不遜色。端午假期,我?guī)е∨笥押土硗鈨蓪δ缸恿思s著參團走了一趟馬嶺古道,被馬嶺古道的精致景觀和游人如織驚到了。
正好一個朋友清明假期去過,一個朋友表示也有去的想法,那么加上我,在我目力所及之處,去過、正要去、沒去過想去的,都齊了。有些人經(jīng)常表示膝蓋不好,爬山會有難度,那么馬嶺古道就是不二的選擇,因為這趟行程里爬坡相當有限,可以說,大部分行程都近似于在平路上行走。
去馬嶺古道的時間不算太趕,早上8點多鐘于黃龍體育中心集合,大可從容地吃完早餐。大巴直抵桐廬石舍村。
實際上,我們一路經(jīng)過三個村子,
石舍村、茆坪村、蘆茨村,都是網(wǎng)紅一般的存在。如果不想跟團,開車也都可以到達。而把這三個村子連接在一起的,除了古道,就是水系。一路的流水環(huán)繞,從一村流到了另一村。如果不是為了走完既定的全程,小朋友們沿途在有水的地方可以玩上一整天。

車底石舍村,就餐還早,所以我們自由活動了一會。整個村子被青山環(huán)繞,山腳下又有溪流包圍著村子,隔著溪流的矮墻上隨意地種植著一些小花小草。


村內(nèi)有吃飯的,也有咖啡館。

孩子們迫不急地下到溪水邊,而在大人沒看見的時候,齊齊地濕了鞋子,濕了襪子和褲子,不得不一并擱在石頭上晾曬一番。大人則繞著村子里的小路繞了一個小圈,完全是一種干凈、精致、小資的情調(diào)。
小憩之后,開始徒步,有短暫的爬坡。上坡之后,只見一條小路沿著淙淙流水一路蜿蜒前行。



我們往前走,玉帶一般的溪水在不淺的溪澗里往前流。我開玩笑說,從體感上我們是在爬坡,從視覺上這水簡直就是往高處流的樣子。對,這一條路就給人一種水往高處流的感覺。
這一路前行,我們就到了茆坪村,村里有一家叫“荷塘面館”的面館是領(lǐng)隊推薦就餐的地方。我們走得快,先吃上了面條。后面來的人排成一條長隊,可是老板這里的面是一碗一碗燒出來的,大家嫌慢又沒有叫號機制只能排隊,不禁紛紛埋怨。其實村里也能找到其他吃的地方,只是大家來都來了卻沒能及時吃上心理不免有落差,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幾個人一路奔波,趕著湊前頭到——早已經(jīng)預見這種情況了。
我們吃完就先行出發(fā)了。這時就經(jīng)過村里最吸引孩子的地方,一處更適合玩水的地方,而且水面寬闊。


一個媽媽陪著下去了,還給他們各買了一雙洞洞鞋。我和另一個媽媽遠遠看著。突然,她說,他們家這個的洞洞鞋漂走了一只。這視力是真可以!我都沒發(fā)現(xiàn)。后來就見陪著的媽媽指揮她兒子找岸上一個成年人幫忙,把漂走的洞洞鞋撈回來了。大部隊要出發(fā)了,我們喊孩子們上岸,但是他們依依不舍。
一路繼續(xù)沿著流淌的深不可測的水流,在只容一到兩人并行的山路上快速前行。

人卻絡繹不絕,后面來的,以及迎面過來的,并行通過的時候,要非常小心,以免掉下去,且不說被淹,被沖走是難免的。


根據(jù)我的觀察,在馬嶺古道上穿行的游客,除了像我們帶孩子來的,更多的還是時尚、年輕的人。這也是網(wǎng)紅之所以成為網(wǎng)紅的傳播效果所致的。
在古道的盡頭,靠近蘆茨村下山的時候,我看著河道對面挨著河的一排房子,感覺很像我曾經(jīng)在東亞某地旅游見過的一個村莊。心下感慨,看山、看水、看村莊,也未必需要跑那么老遠的地方了,此地就是不可多得的地方。
在這個村,候車踏上返程,回到杭州時間也剛剛好。唯一不湊巧的是,在大巴上,雨開始下得很大,在黃龍下車回家的這一程路,被雨淋了個著。如果有一天的時間,剛好還是暑夏,那我推薦你去走一趟網(wǎng)紅古道——馬嶺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