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有說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也有說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說四大,另外三大石窟為:大同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1961年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2000年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是中國石刻藝術(shù)寶庫之一。
我好奇“龍門”這個名稱是怎么得來的?查百度說是這樣的: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處,這里的伊河兩岸分別有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遠(yuǎn)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yuǎn)遠(yuǎn)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zhí)熳拥拈T戶嗎?古人為什么不在這里建都?一位大臣獻(xiàn)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聽后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習(xí)慣地稱為龍門了。所以兩邊山上的石窟也就稱為龍門石窟了。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dá)400余年之久,南北長達(dá)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shù)的典范。
龍門石窟的另一特點是,它是歷代皇室貴族發(fā)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我們游覽了西山石窟,沒有去爬東山。因為看來西山部分是主要的。過了下面這個“龍門”,就是石刻區(qū)啦!

下面這個碑文介紹了龍門石刻的概況:

下面這張反映了西山窟龕石刻的大致面貌,是從河對岸拍攝的,也大致反映了“十一”游人的情況。游人不少,但并不擁擠。


從近處看窟龕石刻就是這樣,損毀得還是比較嚴(yán)重:




最吸引人的當(dāng)是最大的一組石刻。巨大的石刻雕像自然就引人矚目,但損壞也挺嚴(yán)重的。

下面這張就更明顯,山上面漏下的水對佛像造成嚴(yán)重?fù)p毀;大佛的蓮花臺已經(jīng)被水泥完全覆蓋了修補得也不美觀:



這個大窟屬奉先寺,據(jù)說公元672年,皇后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主佛為盧舍那大佛。這座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dá)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露出祥和的笑意,衣紋簡樸無華,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我看龍門石窟中比較大的主要佛像的臉都有點女性的特征。這可能跟很多佛像都是由于皇家婦女捐錢修建有關(guān)。
伊河在這個位置還挺寬的,給兩岸的佛龕增添了氣勢:

河對岸的東山看上去有寺廟,但看起來石刻是不是就少了:

在西山石窟走到頭,就有一座橋通到東岸去,游人全部上橋到對岸,有的游客上東山再去游覽,也有坐游船的,我們就坐電瓶車到北面的停車場去取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