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堂奧問答
一、論架子
問:又一年過去了,時間過的真快,看到新來的師兄弟們學拳的架子這么僵硬,我就想:我剛開始學拳時的樣子一定也很糟糕的吧?
答:那當然,有些動作還不及他們好吶。他們有的以前多少還練過一點拳,這次來學的人又多,十幾個人容易相互參比修正。你們當時才兩個人(注:另一個是我的師弟袁勇榮),條件比較差。
問:我記得每星期來您處,您看了我們的練習動作后總說“還可以。”
答:太極拳博大精深,一開始要求面面俱到反而如入五里云霧,沒法學下去。
問:師父,我想問一個問題,就是太極拳的標準是什么?原來,我想跟師父學兩年,把一套標準的楊式太極拳架子學會、學好就行了,F(xiàn)在看來不是這回事。
答:師爺說過,陳微明也曾說過,太極拳的標準可以用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去對照。誰同拳論的要求近了,誰離太極拳的標準就不遠了。以前楊家為了初學者便于掌握太極拳的真諦,依層次分三種架子授拳。
問:那三種架子?
答:大架子、中架子、小架子
問:這三種架子有什么不同,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怎樣?
答:大架子又叫四平架,演練起來,襠要圓、膝成水平,手、眼、身、法、步,要求舒展大方,現(xiàn)在流傳的88式,85式、48式,24式等都可以算作大架子。中架子以盤圈為主,為練太極圈纏絲勁打基礎(chǔ),比如攬雀尾,中架子要求盤三圈,這三個圈大小不同,勁路不同,重心不同。小架子又稱快拳,圈子隱在勁里。勁能收能放,如陳鑫所說處處纏絲精,非要明家言傳身教,自已苦練玩味不可。過去師爺說:“楊健候教拳,大架子入手,中架子研究,小架子點化!
問:那么說大架子簡單,中架子復雜啰?
答:可以這樣說,但不貼切。凡事都是從簡單入手,循序漸進,然后再深入研究表面現(xiàn)象后面看不見的本質(zhì)。
問:能說得具體些嗎?
答:一般來講,大架子先要求外形,只要動作到位就行了,要求以外動今后逐漸帶出內(nèi)動,所以適應(yīng)初學者。而中架子是太極拳從大圈到小圈,多圈到少圈,為今后練成有圈無形的一個練習過程。所以大架子簡單,中架子復雜,要求也高。
問:是不是每個人練太極拳都要從大架子入手再到中架子?
答:不一定,有些人只要求養(yǎng)身,大架子演練到舒展大方,入靜放松,身體各項指標都能提高。有些有基礎(chǔ)的人,自己有決心,有悟性,又有好的老師指導也可以從中架子學起。但是不論大架子,中架子都要求形神兼?zhèn)洌@就不是一年兩年能解決得了。
問:那么小架子呢?
答:其實小架子才是以前楊祿禪練的太極拳,處處講求對立的統(tǒng)一,快慢,分合,收放。有時走圈,有時走直線,而直線里隱藏著圈?瓷先ゴ笕,其實,小圈已早早地像上了發(fā)條似的。中架子練透了,再加點化,小架子就容易通了。
問:那么一開始練小架子是不可能的嗎?
答;可以這么說,可能性極少。按小架的要求,練好了已是上乘功夫了,如不能按要求練,那只能算做操。因為小架子難練,所以,楊家過去授拳時,將太極拳練法一分三,視各人情況不同而教不同的東西。
問:怎么個一分三法?
答:太極拳講究“聽”,“聽”的含意以后慢慢再講,有了“聽”,才能權(quán)衡。陳鑫有專門“拳權(quán)”的論述,他的書不可多得,你們要好好學習和研究。有了權(quán)衡,才知道勁何時放、何時收,放和收的圈盤得越小、越隱就越神。所以,盤圈、推手、發(fā)勁如同太極拳這個鼎的三個腳,缺一不可。
問:師爺學拳時是如何練的?
答:你師爺十三歲到楊家,除了吃飯睡覺外就是練拳。先練基本功、站樁、四平架,推手先是老牛勁,哼哈發(fā)勁是八段錦。到中架子拆手、開講已很高深了。小架子點化,一般人受不了。聽你師爺說,有一次楊健候發(fā)冷勁,你師爺在床上躺了三個多月,楊健候老先生含著眼淚親自喂藥說:“紹先(你師爺?shù)淖郑┻@是沒辦法的,勁是說不出的,你不嘗到滋味是沒法領(lǐng)悟的”。
問:這樣看來,前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也是有道理的。
答:那當然啰,這要看你出自哪家?guī)熼T,還要看個人的天賦、素質(zhì)、悟性。要動急則急應(yīng),動緩則緩隨,不到中、上乘武功能行嗎?
問:我想理理清楚,是否楊家授拳把架子分為大、中、小架,如同金字塔,越小越難。
答;對,正因為難,就把小架的勁與圈分開煉,動作放慢了,圈的勁路也交待得清楚了,你們現(xiàn)在練的中架子就是這樣。
問:那么勁如何練呢?
答:現(xiàn)在教你們練的“八段錦”就是練勁、練內(nèi)氣。
問:那么這兩樣都學會,太極拳就學成了。
答:還要練推手,直到亂環(huán),隨曲就伸,無過不及。
問:這樣看來,太極拳有兩個一分三。小架一分三為中架、推手、發(fā)勁。中架一分三為招式、盤圈與勁路。大架以招式為主,那么,大架最簡單是不是?
答:有點對,但是你現(xiàn)在如果同樣演大架和師弟們演得就不一樣,因為會中架子后練大架看似簡單,但總有一種說不出的韻味在里面,這是一般人沒法學得像的。就像音樂家彈莫扎特的曲子,雖簡練,但特別耐聽,書法家同樣寫正楷,雖簡潔,但卻傳神。你說是么?
回答:對,我今天總算把架子問題弄清楚了。
二、論勁
問(姚國欽):師父,記得我剛學拳兩年就問過勁的問題,您說等學過八段錦后再討論。師爺在世時也這樣教的么?
答(田潁嘉):你師爺在世時常說:楊健侯老先生講,力是方的,勁是圓的。講得簡單些,也可以說力是死的,勁是活的。一般人如沒有三年五年的拳齡體會,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一知半解,反而更玄乎。
問:我也常想: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都二十一世紀了,科學那么昌明,為什么很多人還沒有把勁的問題弄清楚?
答:這可能是與我國舊時傳統(tǒng)思想“重文輕武”有較大的關(guān)系吧。舊時習武的多數(shù)沒條件修文,功夫練得再好,卻沒辦法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更不用說去寫探討學術(shù)的理論了。練內(nèi)家拳的,像張三豐、王宗岳、陳鑫等文武全才的老前輩畢竟是少數(shù),再說當時也沒有物理學等現(xiàn)代科學,所以,前輩留下的拳譜理論一般人很難讀懂。除非練到一定境界才能體會領(lǐng)悟,再練進一層,又會有新的體會。
問:那么,不練拳的人就沒辦法研究勁了嗎?也就是說,勁沒有一個客觀標準嗎?
答:話還得從兩面說,第一,不練就沒有勁,那又如何去研究呢?第二,勁,按理說還是有它的科學依據(jù)的,問題是人們常著重于拳種、門派、招數(shù)的討論,而圈外人又認為和平時代研究技擊干啥,即使戰(zhàn)爭,在現(xiàn)代化武器面前,武術(shù)又有何用。
問:不過,我還是想弄清楚勁的問題。師父,您是工程師,您能否從科學的角度來談?wù)剟诺膯栴}?
答:我雖學了一點現(xiàn)代科學知識,但還差得遠哩。再說拳學博大精深,我雖是工程師,也不敢妄自議論。今天你左探右討,無非想知道力與勁的問題。這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我只能根據(jù)拳論啟發(fā)和個人感受,談一談力與勁的主要不同:
1. 力產(chǎn)生于人體肌肉伸縮運動,百斤力經(jīng)肢體各關(guān)節(jié)傳遞至手時,不過幾十斤,大部分損耗于自身關(guān)節(jié)的阻力上;而勁卻可以調(diào)集全身一切有用的能量集中至某點出發(fā),所以練拳要求節(jié)節(jié)貫通。獅虎雖為獸中之王,其力實不及牛,然又何能擊倒牛;獵豹又因何為動物界中“短跑冠軍”,從中不能獲得某種啟悟嗎?
2. 力作用較持久,但呆滯,難變;勁作用不持久但靈活多變。例如,武術(shù)家能輕易擊倒常人,卻未必能舉挑百斤之物。
3. 力過壯年會逐漸消退,而勁不然。
4. 力是直線矢量,所以小力勝大力,除用引進落空、順勢而發(fā)外,沒有其它方法。但可以用小力改變大力的方向,其合力大小、方向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而勁可曲可直,練至上乘,近乎脈沖,并以振波的形式發(fā)出。所以練太極拳要求一身備五弓,拳中處處有棚勁,圓撐而富有彈性。
問:勁以振波的形式發(fā)出,那么勁就是波嗎?
答:沒想到吧?所以說當你有了體會之后,一點就通。你想想看,拳術(shù)中描述勁的時候往往說抖勁、入勁、鞭勁、梢勁、崩勁,這都是波的現(xiàn)象的描述。
問:那么,物理學中關(guān)于波的規(guī)律都可以用在勁上嗎?
答:那當然,這就是科學的一致性和嚴密性。
問:力和波矛盾嗎?
答:不矛盾。你想,飛機邊飛邊發(fā)出聲音不也可以嗎。
問:那可以一起練嗎?
答:可以。不過,從學拳的規(guī)律來看,應(yīng)先練力、練招,后練勁、練圈、練氣,練熟后再和在一起,F(xiàn)在,你能給我說說,力在物理中是怎樣描述的嗎?
問:是F=MA吧?
答:對,M代表質(zhì)量,A代表矢量加速度。同樣質(zhì)量,A大的力大;同樣矢量加速度,M大的力大,這就是小力不可能打大力的道理。但有矢量在里面,小力可以影響大力。在拳術(shù)中用力來打,一旦落空,有慣性,變招也有難度。勁就不同了。我們在水池中投下石子,水波迅速向外擴散,而漂浮在水面上的木片或樹葉并不隨波前進。換句話說,波能在水中傳播,但波傳過去之后,每滴水仍然停留在原來的位置上。
問:是的,我剛來農(nóng)場那幾年,每到麥熟時節(jié),特愛看麥浪滾滾。一陣風吹過,麥浪一層一層到無邊的盡頭?吹弥詴r也常想,麥是長著根的呀,怎么會有那么壯觀的麥浪。靜下來想想自己也太幼稚,如果麥也滾到天邊那不成笑話了么。
答:這不是笑話,很多人練了一輩子拳也沒悟出這個道理來。
問:此話怎講?
答:太極拳講究聽、化、拿、發(fā),一個“聽”字就難住了許多人。有些練推手的認為這是練觸覺的靈敏度,硬是要換掉一個“聽”字。你師爺在世時說,拳論中一個字也不能改,“聽”字是最恰當?shù)囊粋字。請想想看,我們是怎樣解釋能夠聽到墻那邊的聲音的呢?
問:因為聲音是波動的現(xiàn)象,可以衍射。
答:對,一個“聽”字,成為我們打開“勁”這把鎖的鑰匙,勁就是波動。
問:聽您這樣一說,我明白了許多。打在胸前痛在背后,這用力的學說無法解釋,而用波的理論就說得通。這是透勁。力只能解釋反射,無法解釋透勁。這大概就是“力是方的,勁是圓的”的道理吧!
答:不愧為我的徒弟,真是一點就通。
問:師父過獎了。我還想問一個問題,是不是貼身打都要用透勁?
答:不一定。透勁僅僅是描述波的一個術(shù)語,但波的形式是千變?nèi)f化的?梢曰ゲ桓蓴_地相互通過,也可以疊加形成另一個波形。像冷勁、截勁、寸勁既有沖量,又有脈沖。脈沖是歷時很短的波。比如三個臺球緊靠著排成一列,拉開第三個臺球去沖擊中間臺球,于是另一端的球?qū)⒁韵嗤谕苿忧虻乃俾蕽L開。這說明什么?
問:是不是脈沖已經(jīng)這列球的一端傳到了另一端?
答:對。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明白了過去師爺發(fā)人時,兩手相交沒見動的道理。一是自己要有足夠的勁,丹田的振幅要大;二是要得機得勢;三是要節(jié)節(jié)貫通,盡量減少內(nèi)阻。這樣就明白先師楊少侯為何說:一要盤架子,二要練推手,三要練發(fā)勁的道理了。這比用力打人要難得多,但也巧得多。難怪會說力是死的,勁是活的。
問:聽師父這樣一說,我感到:拳論中“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說的真是太好了。
三、論“聽”
問:師父,是不是交手一定要用“聽”勁?
答:太極拳交手講求用“聽”勁,當然不用“聽”勁也可以交手,但不能算用好了太極拳。
田兆麟太極拳社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