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小黃與前女友見面,本以為她已經(jīng)原諒了自己,兩人能夠重修舊好。
可在教會的禱告臺上,對方卻哭訴小黃給自己帶來的痛苦。
入院接受治療后,小黃給女友帶來了巨大的財務負擔。
這段感情,已經(jīng)無法回到當初。
受到刺激后,小黃其實并沒有發(fā)病。
他的第一反映是逃離會場。
在樓下的超市,猛塞巧克力。
因為醫(yī)生曾說,黑巧對躁郁癥有緩解的效果。
想要讓觀眾相信這個情節(jié),演員就必須要找到一種,介于發(fā)病與正常間的狀態(tài)。
看看余文樂在這場戲中,保持的神情。
很顯然,他做到了。
一直照顧小黃的黃爸,同樣是個很難完成的角色。
他表面很關(guān)愛小黃,想補償離開多年的過錯。
內(nèi)心又害怕小黃發(fā)病,每天睡覺都在枕頭下藏著鐵錘。
《一念無明》看上去在拍狂躁癥患者。
實際上,貫穿全片的卻是黃爸與小黃。
父子倆相愛,又不斷互相傷害的狀態(tài)。
取名《一念無明》,既代表了小黃無明的狂躁,也透露著黃爸無明的恐懼。
3、「 被忽視的港片高峰 」
同樣是抑郁的主人公,同樣彌漫著陰郁的氛圍。
常有人拿《一念無明》與《海邊的曼徹斯特》作比較。
兩部片子,孰優(yōu)孰劣這里按下不表。
其實一塊看下來,它們延伸的方向剛好相反。
《海邊的曼徹斯特》的核心事件是意外,整部片始終圍繞個體。
《一念無明》卻重點闡述了核心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整個故事從一個小家庭出發(fā),描摹出香港底層社會的群像。
小黃發(fā)病前,曾在股票交易所上班。
迫于家庭和工作的壓力,失手弒母。
病情穩(wěn)定后,回歸社會。
又在求職中受挫,遭受友鄰的白眼,陷入崩潰的邊緣。
《一念無明》真正想探討的,遠遠不止于躁郁癥。
透過主人公父子,以及這個畸形的家庭。
它看到的是,香港底層社會存在的自私和冷漠。
人們都在逃避責任,遠離危險。
只有黃爸最終與兒子達成和解,在冷漠的陰霾中,點亮了一盞燈。
來源:鳳凰網(wǎng)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