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女性平均生育年齡已達到29.13歲,與此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受過很好的教育,家境良好,選擇25歲之前就生下小孩。
為什么這么早就生小孩?生下小孩后怎么養(yǎng)?95后媽媽和80后、85后相比有什么不同?新一代媽媽們會怎樣影響我們的未來?
........................................
我們發(fā)起了一個“95后當媽媽”的問卷調查,并且深入采訪了8位95后媽媽,我們發(fā)現:“啃老”不再是貶義詞,9成以上小家庭是三代人同住,共同育兒,但媽媽絕對是育兒過程中的主導者。
年輕媽媽對事業(yè)和家庭的平衡更淡然,科學育兒、互聯網育兒成為標配,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生產過程中“享受到”無痛分娩,七成以上媽媽認為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同樣重要。
但仍然有讓人擔憂的部分,即男性參與育兒的比例仍然不高,“如果當父親的能夠參與到育兒過程中,就不會有為母則剛這種情況了!
“悶聲發(fā)大財,受益的還是你自己”
圓圓,出生于1995年2019年8月生下女兒
我是山東人,23歲結婚,去年8月生的孩子。
我結婚的事一開始家里并不同意,因為我大學畢業(yè)并且有穩(wěn)定的工作,家里會覺得找對象起碼要公務員起步,但我老公他們家是搞養(yǎng)殖的,說起來不好聽。
不過我談戀愛的時候看重的點和父母是不一樣的。我們家有點重男輕女,我上面有個姐姐,下面有個弟弟。以前父母出來打拼時有幾年沒有帶著姐姐,覺得虧欠姐姐,弟弟更不用說了,一直備受寵愛,我夾在中間特別不受待見。我老公家里就他一個孩子,公公婆婆人都很好,這也是我敢于早結婚、早生孩的重要原因。
我要孩子是有計劃的,領證之后就開始備孕,吃上了葉酸。我的身體以前受過傷,所以第一個月沒懷上我都有點慌了,畢竟新聞里講很多人懷孕困難之類的,我還去做了身體檢查,醫(yī)生說沒問題,家里人也勸我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等到三個月還沒懷上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我想到是不是以后都沒有孩子了,還哭了一場。第四個月我們辦婚禮,正好那個月就懷孕了。
年輕并不意味著懷孕生孩子的過程不會痛苦。我懷孕初期有先兆流產的跡象,打了一個月保胎針,孕晚期又有漏尿的尷尬。因為身體問題我是剖腹產,剛生完躺在床上的頭兩天沒有什么感覺,直到醫(yī)生讓我下地,我疼到家人和護士架著我、拖著我走,邊走邊哭。包括拔掉導尿管之后第一次上廁所,都是想象不到的疼。
喂奶階段也有苦惱,我本來是平胸,但很奇怪母乳特別多,半夜睡覺會往出淌,淌得到處都是,都不敢出門。直到三個月之后量慢慢變少,才不會那么尷尬。
我之所以會剛結婚就要孩子,說起來功利性比較強一點,就覺得早晚都要有孩子,不如趁著年輕身體好,再加上工作也剛起步、公婆還年輕可以幫忙帶,就先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我們結婚的房子是老公家里買的,生了孩子以后,也是公公婆婆承擔了照顧我們的工作,白天他們負責帶孩子,晚上我回到家他們就把飯都做好了。
我公公婆婆比較開明,會用手機上網看育兒方法。我生的是女兒,也擔心過他們會不會不高興,結果我公公說他養(yǎng)了個兒子,這輩子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女兒,特別疼他孫女。
長輩在育兒上肯定有一些封建的做法,比如說大人晚上從外面進門,要用打火機繞一圈再接觸孩子,孩子不舒服會捏著她的耳朵念一些話什么的,反正也無傷大雅,我感覺不用去過度緊張。
在處理家庭問題上,我有一種悶聲發(fā)大財的精神,因為你跟父母在一起,你永遠是獲得的比較多。有事的時候,少去跟他們計較一些,低頭一點,他們心里會比較高興,其實賺便宜的還是自己。
“選擇了做母親,肯定要放棄一些東西”
毛毛,出生于1995年2018年生了兒子,二胎正在孕期
我和老公是初中同學,不過那時候沒有什么交集。他上大學以后我們在一起的,結婚前談了5年戀愛,從這個角度來說結婚不算早。懷孕不在我們的計劃中,意外懷上之后不可能打孩子吧,就準備結婚,遭到了公婆的反對,過程不太順利。
在我們生活的北方三線城市,男女在婚戀市場上的地位是不一樣的。條件稍微好一點的男方家里都很挑,就覺得自己家兒子金貴,對女方怎么看怎么不滿意。而且男的二十出頭還可以再挑幾年,女的過了20就有人催。好在我老公比較堅決,直接搬到我家住,就結婚了。
毛毛和孩子在海邊
因為孕期家里的事情不太順利,我就沒有心情為生孩子做什么準備,生孩子的過程有點驚險。36周多時,羊水突然破了,孩子還胎位不正。到了醫(yī)院醫(yī)生給我做內檢——他們會把油倒到手上、胳膊上,然后把他的部分小臂伸進去,把孩子轉過來,真把我給疼壞了。
生完孩子后,我想到網上去找一些參考,在小紅書上看了一些年輕媽媽的分享,她們看起來非常輕松,生之前還穿裙子,生完就住月子中心,馬上恢復身材,還能去和閨蜜聚會、下午茶,把孩子交給月嫂或者奶奶姥姥就好了。
我生完也住了我這個三線城市相對較好的月子中心,費用4萬多。每天飯有人做好了給我端上來,孩子也跟著月嫂生活,在那一個月里面,我都不會給孩子換尿不濕,就這么夸張。
月嫂為了自己方便,半夜孩子哭了要吃奶不會來找我,而是自己喂奶粉了事,一次喂很多,孩子吃多了哭她也不管,我有一天半夜睡不著起來去看孩子才發(fā)現,后悔得不得了,我就那樣靜靜地抱著我兒子,好像世界上只剩下我們兩個人。

那時候我才知道,孩子不需要任何人,他不需要月嫂不需要奶奶不需要姥姥,他只需要媽媽。
相信有很多新手媽媽和我一樣,會到網上看那種購物清單,我試過才明白,很多東西是為了買而買,比如安撫玩偶,還有最近特別火的孕婦鈴鐺,正版的一個要上千,說是媽媽戴在身上,孩子聽著鈴鐺發(fā)出來的聲音能做胎教,仔細想想就會知道很扯,純粹是媽媽為了滿足自己的購物欲。
除了買東西,還有育兒也是,現在有各樣不同的派系,不管是國內的國外的各種大V專家,他們說的東西都不一樣。包括前段時間那個新聞,給新生兒做睡眠訓練,最后孩子憋死了,媽媽還在問群里的人應該怎么辦。保護孩子本該是媽媽的本能,我就在想是什么讓這個媽媽失去了本能?
在育兒方面,其實誰不想給孩子最好的,我們這代人做家長特別難的一點就是,我們的父母根本沒有教育意識,覺得把孩子養(yǎng)大就行了,學習育兒知識只能靠自己。
于是,我只能在非常龐雜的信息里面去尋找最適合自家孩子情況的,這個過程非常累,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對你的孩子最好的。
拿睡眠訓練來說,我兒子小的時候,每天抱睡真的太累了。我3點、4點、5點所有的月亮、星星全都見過。人在非常疲憊時,真的會想找一些解脫的辦法,我也買過比較著名的睡眠訓練的書,里頭建議先讓孩子哭個10分鐘再抱起來,可我家兒子比較粘人,沒幾分鐘就會哭到臉發(fā)紫,背過氣去那種,我沒辦法看著他哭成那樣,真的不行,我做不到那么狠心。
我后來就想通了,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的孩子需要被抱的時間長,有的孩子被抱的時間短,我應該自己去判斷什么是對的,而不是書里說什么就聽什么。
最近看到一個育兒博主發(fā)了一篇“10萬塊錢的月子中心是什么體驗”,我看到就取關了,他們意識不到,你鼓吹這些對那些普通的媽媽來說是很大的壓力和誤導。
自從有了孩子以后,我和閨蜜就很少聚會了,一個是時間對不上,我白天出去遛娃人家要上班,晚上孩子要吃飯睡覺我也出不來。另外人家單身小姑娘都美美的,你帶孩子難免灰頭土臉的,也沒有共同話題說不到一塊去,漸漸就疏遠了。
我是單親家庭,跟著媽媽長大。我媽她是一個有點暴躁的人,習慣性使用冷暴力,一不高興就對我很冷漠,和她說話她不理我。所以我是在一個極度沒有安全感、非?謶值囊粋環(huán)境下長大的。
所以我不會把我的孩子完全交給長輩或者保姆帶,我選擇全職來帶他。我害怕兒子重蹈我的覆轍。我和老公也盡量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不敢摔東西,怕嚇著孩子,就是會有意識控制自己的情緒。

我現在又懷孕了,預產期是11月。知道懷二胎之后我就想好了,30歲之前不考慮工作的事。
在我們這種小城市還有一個尷尬,女性在職場上天花板低,工資可能和請個靠譜的保姆差不多,在這個前提下你再說要做獨立女性堅持去上班,就顯得有點矯情,F在的現實仍然是:選擇做了母親,你肯定要放棄一些東西,否則你為什么把他生出來呢?
“年輕時就當上了媽媽,反而有優(yōu)勢”
李依然,出生于1995年2019年生下女兒
我和老公都是北京人,自由戀愛,雙方家庭條件也相當,很順利就結婚了。
我是2019年2月發(fā)現懷孕,十一假期期間生的。我懷孕的時候我爸媽都比較擔心,怕我這么小不夠穩(wěn)妥,反而我自己比較淡定。我的想法是反正遲早要生娃,現在要沒那么大影響,畢竟工作剛起步,家里人也能幫忙,就沒有那么可怕。
我是在公立醫(yī)院生的娃,去年是豬年,很多人想生豬寶寶,但是醫(yī)院也不算擠,打無痛也沒有任何障礙,整個過程還算順利。

我和老公的父母都沒有退休,沒辦法全職幫我們帶孩子,所以我就請了一個阿姨。不過我婆婆的工作時間比較靈活,上一天班休息兩天那種,我媽媽住的離我很近,三公里以內,我自己的工作也只需要上大半天的班,不用一整天,我們都能抽出精力照顧寶寶,所以就還好。
李依然出門上班時,把寶寶一天的規(guī)劃寫成文檔庫發(fā)給孩子奶奶和姥姥
在孩子養(yǎng)育問題上基本上是我說了算,我的原則就是抓大放小,大問題我來做決定,偶爾也會遇到一些小問題,比如我是母乳喂養(yǎng),孩子哭了,大人就會下意識地說是不是沒吃飽這種,你知道他們沒有惡意,就不會太計較。
很多人覺得年輕人當父母會不太會照顧孩子,我父母一開始也操心比較多,但是過了大半年看我做得挺好的,他們就放手了。
其實我覺得年輕人早點當父母反而心態(tài)比較平和,我見過大齡生孩子的會比較緊張一點,生怕孩子有什么問題,大齡生小孩,需要注意的點確實也比較多。年輕的時候生孩子,相對比較輕松。平時我也屬于比較理性的,孩子生病了就治病,有問題就解決,不會說給孩子過度的緊張和關注。
我現在已經休完產假恢復上班了,自己開車上下班。上班之后比較忙,所以不存在離開家還想著孩子的狀態(tài)。
我也不喜歡讓別人覺得我當媽了就會邋里邋遢什么的,在外表上反而比以前更注意,身材上體重恢復得和之前差不多了,但是體型還沒有,我會繼續(xù)努力的。
我的同齡人結婚生孩子的確實是少數,不過不少也面臨被催婚催生的問題,我現在算是早早生了娃,以后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選擇,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才是真的酷”
Wendy,1996年生,海歸媽媽2020年3月疫情期間生下兒子
我是海歸,和老公在美國讀大學的時候認識的。我是大學才出去,他高中就出去了,我們談了一年多,他比我大兩歲。
說實話,直到大學畢業(yè)的時候,我都沒想過結婚生孩子。畢竟在國外那個環(huán)境,大家都比較注重自我發(fā)展,完全不想結婚的人也有很多。在遇到我老公之前,我一直覺得我會30多歲才結婚生孩子。
當時我還在猶豫是要留在美國找工作還是回國,我老公是上海人,比較堅決想回國,我就跟著他回來了。他的想法比較傳統,提出不如結婚吧,我們的關系是由他主導推動比較多。
除了要不要結婚,我當時還面臨工作的選擇,一個是去壓力很大的四大,另一個是去穩(wěn)定清閑的證券公司。我是想去四大的,但是我老公家里不太同意,覺得去四大就完全沒有時間經營家庭,我后來也同意了。
Wendy的老公在拼嬰兒床
我之所以會答應他,是因為他的性格很陽光、開朗又溫和。而且他的家庭環(huán)境,不管是硬性條件還是軟性的氛圍,都非常好。他不是那種什么事都要爭、壓力很大的人,說白了就是沒必要,現有的能力和條件已經足夠過得不錯。
我公公就是這樣的人,事業(yè)做得很好,但并沒有高高在上,還是很顧家?纯垂牌诺年P系和相處模式,我對未來還是比較放心的。還有一個考慮就是,我早點生孩子的話,等孩子大一點了,我也才二十七八歲,想去打拼也還是有機會的,選擇比較多,沒有什么后顧之憂。
我們結婚的過程比較順利,兩邊家庭情況相近,沒有什么爭吵啊、博弈之類的發(fā)生。

我在證券公司上班之后,半年多就懷孕了。沒幾個月的時候身體反應比較大,總是心悸,心臟早搏很難受,我就請了病假在家,后來加上休產假,休息了挺長時間。
我的請假請求在人事部門是引發(fā)了一些質疑的,就覺得我剛上班沒多久就要請假什么的。但我的直屬領導、部門負責人都是女性,兩位領導了解我的狀態(tài),替我說了不少話,我很感謝她們,職場上有女性領導還是很重要的。
左:孕期遇上疫情,Wendy的老公在家給她理發(fā)
右:產后Wendy的老公獨立陪護,家人幫他打氣
我生孩子的時候比較特殊,正趕上今年年初的疫情,醫(yī)院住院部一層樓就只有我一個人,可以說是過于清靜了。好在最后還比較順利。
我一開始懷孕是焦慮的,任何一點點變化、難受都很在意,后來去上了一個孕期輔導班,每到一個階段,他會告訴你可能出現什么情況,你要怎么去應對。包括我看了很多網上的分享,也知道生完之后,因為孕激素的下降,會導致心理可能會有抑郁。
積極了解以后,我就消除了一部分恐懼心理。我覺得對生育過程要認清,然后去接受這種情緒的變化,知道它是正常的,是一種生理性的現象。
不過對于生孩子這件事,女性要犧牲自己的一部分生活是必然的。我之前想報名考CFA,但是因為現在時間都碎片化了,估計要推遲很久。包括工作的問題也是,肯定受到了影響,就只能去接受,努力找到平衡,做好準備。
我身邊的同齡人結婚生孩子的不多,大學同學很多都還在繼續(xù)深造。當然也有上學時候就在美國直接生孩子的。我們的想法是隨大流才不酷,每個人都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會互相去評判什么,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就好了。
“等孩子大一點,我還是想出來找工作” 薄荷,1995年生,2019年生下女兒
我和老公是經人介紹認識的,戀愛一年避孕失效,意外懷孕了。
當時我還有四個月才大學畢業(yè),知道的當下是很慌的,正在和老公吵架,就覺得自己沒想好當媽媽。可是冷靜下來想一想,我們都已經見過家長了, 雙方家庭對彼此也比較滿意,本來是打算一年后結婚然后生孩子的,現在只是提前了一年而已。
當時做決定的時候想得比較單純,真的生了,才知道要面對的不不僅僅是孩子,還要處理夫妻關系、婆媳關系、母子關系,一團亂麻。
我生孩子的時候家里人因為要不要打無痛就起過爭執(zhí),我父母的態(tài)度是聽醫(yī)生的,我婆婆說打無痛不好,但是我沒有聽,我自己生孩子,自己可以做主。

當然也會有沒有拗過長輩的情況。我女兒剛出生兩個小時,婆婆就給她喂了老家?guī)н^來的中藥,說是促進排便,對嬰兒好。喝了之后孩子就喝不下奶全吐出來了,醫(yī)生又去給孩子洗胃,但是她還是不承認,說怪我體寒讓孩子體質不好。
從那以后,在育兒的理念上,我堅持和我老公主導絕對話語權。我的育兒信息主要來自醫(yī)院的早教課和上網搜索的結果,現在網上的信息魚龍混雜,有很多和早教課上說的正好相反,需要我去辨別。
我們在我所在的城市買房生活。在生活方面,我們不得不依靠我媽,一個人帶孩子真的很累。我媽媽愿意為我們付出,但是我也不會讓她為我付出所有的時間,還是希望她能兼顧自己的生活和興趣愛好。
薄荷在帶娃的同時堅持看書,希望能重回職場
我是畢業(yè)之后就直接生孩的,為了照顧孩子,我沒有工作,全職在家,出門困難,而且出去之后不能停留過久立刻就需要回家喂奶,感覺沒有了自由。等孩子大一點,我還是要出來工作的。
現在我清晰地知道,先有自我,才能教育好孩子,女人還是要有一份讓自己在家里擁有話語權的工作。
一個吊車:95后當父母的變與不變
上個月,我們發(fā)布了一個“95后當媽媽”的調查問卷。通過這些調查問卷和詳細回訪,我們發(fā)現了90后尤其是95后年輕父母的一些群體性特征。
他們大多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經濟基礎。8成人已經買房,77%的人在經歷過穩(wěn)定的戀愛關系后自然而然決定結婚,其中一半人生娃的理由是“早生早好”,自己的身體恢復快、老人年輕可以幫忙帶孩子、職場還沒到關鍵階段等都是他們考慮的因素。
和前代媽媽相比,新一代媽媽面對的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都非常不同,她們從想法到行為也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家庭中無償的家務勞動主要由妻子和老人承擔
1、對“啃老”習以為常
80后曾經激烈討論過一個詞:“啃老”,依靠父母被這代人視作有恥感的事。但情況在90后尤其是95后身上發(fā)生了變化。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95后夫妻在建立家庭和育兒的過程中對父母的依賴非常深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依賴父母買房。我們收回的問卷中,83%的人擁有住房,回訪中發(fā)現,100%都在買房過程中不同程度受到了父母的資助;
第二是依賴老人幫忙帶孩子。93%的家庭有祖父母參與育兒,二成家庭是雙方老人都參與育兒。
第三是在日;ㄤN上。三成95后夫妻需要父母補貼育兒經費,即便育兒經費完全由自己負擔的夫妻,也在回訪中表示,父母會幫忙還車貸,偶爾給孩子買嬰兒車等大件作為禮物,減輕夫妻二人的經濟負擔。
分析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這一代人獨生子女多,父母完成了原始積累,為孩子付出的意愿強烈。另一方面95后獨立依靠自己買房、養(yǎng)家的難度高,所以年輕人反而在這一點上給自己解除了枷鎖,坦然接受父母的資助。
同時我們在訪談時也感受到一個趨勢:當60末、70后這一代人成為祖父母一輩,在幫忙帶孩子的同時,也更愿意吸收新觀念、新知識,同時界限感增強,做出話語權上的退讓。
以往電視劇里最愛呈現的婆媳矛盾,現在有所好轉。95年的媽媽劉影就表示,婆婆很支持她上班、鍛煉,有自己的生活,反而婆婆退休后花了更多時間和精力在帶孩子上。
2、堅持在育兒問題上的話語權
雖然93%的家庭有祖父母參與育兒,但這并不意味著95后父母是什么都不管的甩手掌柜。
相反,在我們的調查中,鮮少有夫妻愿意完全把孩子丟給父母,只有三成的祖父母是家里的育兒主力,一成依賴月嫂或保姆,另外六成,夫妻本人、尤其是媽媽一方,仍然是育兒的主力。
她們一方面有科學育兒的自我要求,擔心老人對孩子過度寵溺,劉影就注意到每當孩子不吃飯,老人就會追著喂、給他播放視頻轉移注意力,用盡各種辦法哄,她反而想給孩子立規(guī)矩。
另一方面這一代人對自己成長時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傷害有所反思,因此在育兒的話語權上不肯退讓。圓圓、張月在訪問中都提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存在重男輕女、冷暴力等問題,成為母親后不愿意讓孩子重蹈覆轍。
3、互聯網育兒成為雙刃劍
對于90后尤其是95后的媽媽來說,信息獲取的渠道極大豐富。她們本身也是在互聯網中成長起來的一代,非常習慣于從網絡上獲取信息。
我們的調查發(fā)現,77%的媽媽會在網上看育兒博主的分享,接近8成的媽媽會注重聽取兒科醫(yī)生的權威建議,九成以上的媽媽從不止一處信源渠道獲得育兒信息。
信息會給人安全感,但過多信息也使人焦慮,因為說法太多,反而不知道該聽從誰比較好。很多媽媽在我們的采訪中提到這一點。
數據來源:UC大數據,《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
4、爸爸在哪兒?
盡管新一代年輕人在各方面都比前一代有更先進的意識,但爸爸們參與育兒的比例并不高,還是像前代人一樣,媽媽們承受了育兒的大部分壓力,對孩子的狀態(tài)更加容易焦慮。
數據來源:UC大數據,《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
在各種職業(yè)中,全職媽媽的焦慮指數僅次于從事金融和互聯網工作的媽媽,位列第三。
從我們收回的問卷來看,能做到主動承擔育兒責任的男性只有三成,有三成男性只會陪孩子玩或者干脆不管孩子,剩下四成最普遍的情況是在工作之余能做到適當參與,已經足夠讓媽媽們感到滿足。當我們討論起隔代教育時,被提到更多的關鍵詞也是奶奶和姥姥,而不是爺爺和姥爺。
父親參與育兒少,老人在育兒上觀念相對落后,壓力仍然由媽媽來承擔,于是,相當一部分95后媽媽選擇了全職,為家庭犧牲。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2018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查報告》
一位媽媽和我們聊起“為母則剛”的話題,相比于自我感動,她清晰地意識到,這是對女性的一種綁架:
“如果當父親的能夠參與到育兒過程中,就不會有為母則剛這種情況了,孩子需要母乳喂養(yǎng),這個是父親沒有辦法替代的,但是除了這一個,其他的當父親的都可以做。然而可能大部分父親什么也不做,認為上班賺錢養(yǎng)家就是好男人了,所以為母則剛是一種無奈,一種沒有選擇的選擇。”
自述 :圓圓等95后媽媽
本文轉自: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