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憑一時的個人好惡,諸葛亮就斷定魏延腦后有反骨,他的眼睛簡直具有X光穿透功能。諸葛亮下令要將獻長沙立了大功的魏延推出斬首。如果不是善于識人的劉備叫停,后來的蜀漢第一名將想必早已斷送了性命。
劉備每奇其才,諸葛亮卻每忌其才,只因為魏延的政見總與他不合。所以,劉備在時,魏延官運不錯,位至漢中太守,領(lǐng)蜀漢三分之一兵力獨抗曹魏;劉備死后,諸葛亮就變相將魏延撤了,令其為南征前鋒,卻每每要求他許敗不許勝,或打“連敗十五陣”之類的誘敵小戰(zhàn)。后來六出祁山,魏延也領(lǐng)兵不多,諸葛亮明顯將一個大將之才降為了偏將使用。
諸葛亮總是這樣壓制魏延,以致魏延后期最大的理想,僅僅是獨自領(lǐng)兵一萬,與諸葛亮分兵越秦嶺會于秦川。但他一直沒能再有劉備時期獨自領(lǐng)兵數(shù)萬的輝煌,當年“的豪邁更是消失得無影無蹤。
因為他的軍政思想與丞相嚴重不合,治國用正、治軍從來無奇的諸葛亮,寧愿選擇六出祁山與曹魏拼消耗的正面作戰(zhàn),也不愿選擇一次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直接穿越秦嶺的奇謀。直到六出祁山寸功未立,姜維才采取了魏延的方略,橫越秦嶺。而后來鐘會伐蜀,有一路就是從子午谷進軍,并一舉滅蜀。
于是魏延只能“”,抱怨丞相不用他的奇謀,捎帶譏誚下諸葛亮的用兵策略。這種埋怨不可能不傳入諸葛亮耳朵里,越是這樣,越會加深諸葛亮對他的猜忌。綜觀諸葛亮后期的用人和執(zhí)政方式,他對政敵的打擊是無情的。即便別人是對的,在他那里也是不對的。
諸葛丞相用人,雖然也看才德,但主要看聽不聽話。有才德而不聽話的、有才德但政見方略和丞相不合的、對諸葛亮不表現(xiàn)出五體投地者,皆不得重用,甚至被貶斥。廖立、李嚴、彭、劉封,皆是如此。蜀漢后來人才凋零,與諸葛亮打擊政見不合者的做法息息相關(guān)。所以蜀漢后期只有諸葛亮一尊大神,其余都是配角小丑眾星拱月。魏延每每戳破神話,質(zhì)疑偶像,又自有主見,臧否人物,當然不為丞相所容。所以丞相把后事交給了楊儀。
楊儀性格偏狹,諸葛亮生前,他就與魏延不和,甚至到了當著丞相面拔刀相向的程度。諸葛亮以后事相托,不可能沒有預料到地位和才干都比楊儀高的魏延的激烈反應(yīng),也不可能沒有預料到楊儀一朝權(quán)在手的報復,但他偏偏把重兵托付給聽話但無全局之才的楊儀,實乃居心叵測。
果然,丞相一死,魏延的不同政見就出來了。“”不過死了一個諸葛亮,就要舉國退兵,荒廢國家大事?這大逆不道的話,別人可能只是心里想想,根本不會說出來,但魏延敢想敢說還敢做,不滅你滅誰?
不服楊儀,不服一人身死而廢天下事,他燒絕退兵通道,要求繼續(xù)北伐。本也沒什么大錯,錯就錯在,他不投曹魏卻南引截軍;當被長史楊儀、司馬費祎和留守成都的蔣琬等諸葛亮的聽話親隨、朝里朝外的丞相朋黨一起算計時,毫無心機的職業(yè)軍人魏延也上表后主,指責這些刀筆吏謀反,結(jié)果他自己很快被丞相黨定性為謀反,陣前軍心散盡、全家被殺,緊接著又被楊儀借機夷滅三族。
楊儀到底是個什么人呢?不久,政歸蔣琬、費祎,沒接上大位的楊儀怨恨地說:”被人告發(fā)后,他在流放途中怨毒而死。
數(shù)年后,后主為魏延平反昭雪時,魏家連個后人都沒有了,只落得個空的名譽恢復。更何況,因《三國演義》傳播魏延“”之故,他連名譽都無可恢復,所以封侯也意義不大。
要說冤,這真是千古奇冤。而一切的元兇,不過是諸葛亮容不下比自己更有才華的將領(lǐng)而已。既生延,何生亮。魏延何其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