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婁底的顏先生去4S店修車,卻發(fā)現(xiàn)4S店員工在結賬單上給他的備注是“愛貪便宜”等字樣,讓顏先生十分氣憤。
據顏先生描述,自己的車前幾個月被人撞壞了車燈和保險杠,肇事車主直接把修車的錢交到了這家4S店,要求顏先生開個單子,但顏先生開了單子后才發(fā)現(xiàn),4S店員工在單子上給顏先生的備注為“此顧客注意接待,媒體人物,愛貪便宜”,顏先生看到之后火冒三丈,想要找4S店經理討個說法,但是經理卻在和顏先生的微信談話中說,這個備注有可能是一位已經離職了的員工寫上去的,自己不好查明。
經理還說,員工做這個備注是為了記錄顧客習慣,可能這中間有些誤解,但是員工確實不該這么做,自己已經批評過了,并給顏先生賠禮道歉。但顏先生多次要求4S店方說明自己究竟“貪”在哪里,卻始終沒有得到回應。顏先生說,雖然自己確實是媒體工作者,但是并沒有和員工發(fā)生沖突。
其實,給人貼“標簽”本是日常待人接物中的正常現(xiàn)象,畢竟短暫的接觸過程并不能完全了解一個人,對于銷售、服務人員這類職業(yè)來說,給顧客備注成了他們抓住顧客特點,精準滿足顧客需求的重要手段,但是若像本文中的4S店員一樣,用這種斷章取義的貶義詞形容顧客,還被顧客看到,就成了典型的反面教材:不僅沒有憑借備注提供更好的服務,還因此出現(xiàn)矛盾,引起顧客的不滿,有歧視顧客的嫌疑。
4S店作為服務方,為顧客提供量身定制的個性化服務本是為了提高顧客的消費滿意度,因此才會對顧客進行一定的分析備注,作為服務方,能否掌握好個性化服務的度”就成了顧客滿意與否的重要因素。
對于4S店這種顧客個性化需求較高的服務型企業(yè)來說,如何精準把控用戶特點,提供令顧客滿意的服務是企業(yè)生存、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4S店在接待顧客時應該主動了解顧客的需求,對顧客的性格判斷確實有可能提高服務體驗,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滿足顧客的需求,先將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在此基礎上提高顧客的服務體驗和滿意度,才更有利于企業(yè)的生存,如果只想著“看人下菜碟”,這樣的歪門邪道最終會害了員工自己,也會使顧客對企業(yè)的風評變差。
在現(xiàn)在這個個性化時代,多數企業(yè)都遵循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想要借此提高企業(yè)競爭力,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近年來爆火的海底撈火鍋,作為一個火鍋企業(yè),和傳統(tǒng)四川火鍋對比,海底撈在味道和菜品上并沒有什么競爭力,但是卻以其貼心的服務吸引了大批顧客,這家火鍋企業(yè)目前已成功上市。海底撈的服務態(tài)度和理念已經成了許多企業(yè)學習的目標。
但是海底撈所推崇的個性化貼心服務也遭到了反噬,部分顧客認為海底撈應該用心做好菜品和火鍋的質量,而不是把顧客付出的高額的價格成本轉嫁到所謂的“服務”上,高昂價格和服務之間的不等值成了海底被批判的核心,更何況海底撈如今已經變成了對所有顧客都提供格式化的周到服務,打擾了獨立性較強的顧客用餐。
顏先生作為一個媒體工作者,在遇到這樣的不公正待遇時,能夠第一時間和負責人溝通,溝通不成功后再找新聞媒體對其曝光,體現(xiàn)出媒體人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同時也知道如何更好運用好各種手段幫自己維權,廣大普通消費者在遇到這樣的事情時應該像顏先生一樣,運用合理合法的方式捍衛(wèi)自己的權力。
但是也有小部分網友認為顏先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有問題,引起了員工的誤會,這種“受害人有罪論”實在不可取,況且雙方并沒有發(fā)生糾紛,員工這種歧視行為本質上就是錯誤的。
服務須有度,產品質量才是硬道理,希望廣大消費者都能合理維權,不被消費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