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食物的情感多半是思鄉(xiāng),是懷舊,是留念童年的味道。說起老杭州街巷小吃點心,最有故事的自然是“蔥包檜兒”,烤熟的油條同蔥段卷入拌著甜面醬的春餅里,再用鐵板壓烤,烤到表皮金黃、油條“吱吱”作響。除此之外,看看下面的晨間小點心,哪個是你的心頭好?
No:1 生煎+小餛飩
熱生煎外皮松脆,內(nèi)餡濃香。剛出鍋的生煎,燙得很,一股油香硬生生逼出來,風(fēng)味獨具。再加上一碗小餛飩,豬肉膏腴、榨菜丁加點絲縷顆粒的細(xì)密口感,煮熟后隔著半透明的皮,要的就是個口感。再加一碗熱騰騰的小餛飩,那可真真兒是絕配。
No:2 油冬兒
油冬兒是杭州最受歡迎的傳統(tǒng)民間年味小吃之一,外松酥里香軟。蘿卜和面粉經(jīng)了油后香氣撲鼻。輕輕地咬下去,外面的金黃皮脆脆的,里面蘿卜絲和面煳卻溫溫軟軟,白白糯糯,味道表太好了嗷!
No:3 寒豆兒糖粥
江浙一帶人早餐與稀粥有著不解之緣,家家戶戶早上燒燒泡飯,配以醬瓜、腐乳就是最廉價的美味。老底子的杭州,街上常常會有人敲著竹筒賣寒豆兒(豌豆)糖粥。糯米和紅糖煮的粥,入口酥、甜、糯,那個年代的杭州小伢兒都把它當(dāng)做夏令"滋補品"。可惜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再尋覓到這種糖粥了。
No:4 貓耳朵
貓耳朵可謂知味觀名點,白面粉制成精巧的“貓耳朵”形狀的面瓣,配上雞丁、火腿片、干貝、香菇、筍片等佐料,入鍋烹煮而成。裝碗后,雞丁如琥珀、火腿像瑪瑙,與白玉似的“貓耳朵”相映成趣,滋味鮮美,很受人喜愛。
掌上杭州(微信公眾號:mhangzhou)專注發(fā)現(xiàn)杭州周邊,小眾文藝,人少好玩的地方,分享周邊游攻略,組織同城活動,致力于文藝青年旅行!
No:5 桂花糖年糕
糖年糕糯米拌秈米,水浸透,磨水粉漬干,拌入紅糖,食油蒸熟。甜甜糯糯的滋味,擰糾糾的口感,還有那首小時候的歌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請我吃年糕……”
No:6 菜鹵豆腐
菜鹵黑不溜秋,雖說其貌不揚,但聞之香氣四溢,存儲七八年也是“肉身”不壞。菜鹵、臘肉都是至咸之物,而豆腐至淡,需要加入適量的水,這至咸和至淡之物才能相得益彰。這不還有詩為證:三伏至寶雪里蕻,豆腐煮成腹中空,倒篤菜汁陳香鹵,獨步杭城立奇功。
No.7麻心湯團兒
湯團用糯米、粳米磨成水磨粉制皮,包芝麻、白糖餡心,煮制而成。皮綿糯,餡油潤,甜中有芝麻香味。別小看這湯團兒,加上西湖藕粉可以配成傳統(tǒng)杭州甜點。小湯團加上酒釀桂花還是喜宴桌上的必備餐點呢。
No.8 南方大包
說起延安路上的南方大包,許多老杭州必定印象深刻。當(dāng)年著名點心師、浙江目前唯一烹飪大師王仁孝對包子制作進行長期研究,烹飪出了雪白松軟的南方大包,南方大包正式的名字是“南方迷宗大包”,價廉物美、一直是杭州市民早起排隊力追的包子。
No.9 小籠包
最后壓軸的便是傳說級的美味”杭州小籠包”。引用一下《舌尖上的中國》里對于杭州小籠包的描述就可以知道這是怎樣的誘惑:“精致小巧的小籠包安臥于竹制蒸籠之上,熱氣騰騰地上桌。每個小籠包,十八道紋路分明的褶子,收口似鯽魚嘴。夾起小籠包一提,皮子驟然下墜,像是嬰兒皮膚吹彈可破,可拉伸到最極致卻又紋絲不破。”自南宋遷都杭州,小籠包也由河南開封傳到了杭州,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杭州一道必嘗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