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1號線敲定15個站點“表情”
武林廣場站:葵花怒放 鳳起路站:市井坊巷
鳳起路站,坊巷生活立面圖(下同)。
武林廣場站,右側為葵花墻。
武林廣場站 四季(陽光)葵園
城站站 盛話交通
客運中心站 圍墾文化
火車東站站 城郊交通
湘湖站 跨湖問史
西興站 新城古渡
江陵路站 天堂硅谷
近江站 菜農生活
婺江路站 江海潮會
定安路站 湖山舊事
龍翔橋站 龍起鳳翔
鳳起路站 坊巷生活
金沙湖站 金沙碧波
文澤路站 近代教育
臨平站 道潛詩意
站點文化墻主題
記者 魏奮 通訊員 趙珊珊
本報訊 今后在杭州乘地鐵,即使你不看站牌,它也會用豐富的表情告訴你,這是哪一站。
這些特色鮮明、各具魅力的表情,正是各站點的公共藝術空間設計。地鐵1號線全線共34個站點,其中15個站點都要量身定制各自的“表情”。
最新消息是:中國美院的藝術家們已經把15個設計方案都確定下來了。部分方案已進入放樣制作階段,之后再送到對應的地鐵站,安裝嵌入到墻面上。
預計9月初,公共藝術墻將和室內裝修同時進場安裝。9月20日前將安裝完畢,10月1日地鐵正式開通時,公共藝術墻同時對外亮相。
15個站點的公共藝術墻各有特色
15個安裝公共藝術墻的站點,分3種類型。
一類是重點站:只有1個,就是武林廣場站,代表杭州的最中心以及杭州城的主體文化。
一類是次重點站:有3個,分別是城站站、客運中心站、火車東站站,都是杭州的交通樞紐。
一類是特色站:有11個,分別是湘湖站、西興站、江陵路站、近江站、婺江路站、定安路站、龍翔橋站、鳳起路站、金沙湖站、文澤路站、臨平站。這11個站點,不但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周邊特色文化凸顯,能反映老杭州的歷史和新時代的變遷。
15個站點的主題
武林廣場站文化墻
主題為什么是葵花?
武林廣場站,由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帶隊設計,以葵花的主題來反映武林廣場輝煌的歷史。
武林廣場站的站廳,是1號線所有地鐵站廳中最高的,層高4.7米。因此,配置的公共藝術墻高度也是最高的,其他公共藝術墻多數(shù)長30米、高2.9米,武林廣場的四面墻,各鑲嵌一幅長15米、高4.54米的公共藝術墻。
這四面藝術墻,圖案分別是綠、橘、紅、黃四色葵花叢,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陽光葵園”。材質是銅腐蝕雕塑。
站廳支著32根大圓柱子,柱頂上還有居高臨下、姿態(tài)萬千的綠色銅葵浮雕,和藝術墻遙相呼應。
“這個站廳的設計方案是最早確定下來的,根據(jù)我們的評估,將來完工后效果會非常好,葵花有近3人的高度,滿墻怒放,非常震撼。”中國美院相關設計人員介紹。
為什么武林廣場的主題設定為葵花?
老杭州們都知道,武林廣場以前叫紅太陽廣場,而葵花又被稱為向陽花。滿壁氣勢磅礴、熱烈綻放的向陽花,暗合著“紅太陽”的歷史,意喻歷史文脈和時代精神的融合。
當人們從地鐵列車中走出來時,看到這幅葵花環(huán)繞的場景,就馬上知道自己正身處杭州城市最中心。
從這個站上去,有杭州大廈、杭州劇院……老杭州們甚至能聯(lián)想起武林廣場曾經發(fā)生過的故事。
目前,武林廣場站的藝術墻擬稿,已進入雕塑工廠打樣燒制。
鳳起路站
市井的老杭州風情
一站一景。每個地鐵站的藝術墻風格迥異,材質也大相徑庭。
離武林廣場兩公里的鳳起路站,是另外一幅市井坊巷版的杭派“浮世繪”。
鳳起路站的藝術墻,以周邊實景作為背景。
烤制在無光陶瓷板上的淺灰底色,畫的是建于20世紀20年代的洽豐里建筑群。門楣上還隱隱綽綽有“洽豐里”三個字。里弄小房青磚實疊,沿街墻體挑出陽臺,水泥欄板也帶著紋飾,窗欞下有紅磚砌出的條紋……一派老杭州街巷風情。
背景之上,浮動著欣欣向榮、細雨蒙蒙的人間四月天。女人們打著彩傘,挎著彩包,笑著、行走著;男人們冒雨三三兩兩地騎車,車筐是明艷的黃色、藍色或綠色;最熱鬧的是孩子,他們奔跑著,伸出小手,追逐天上的彩色風箏……
這面藝術墻里,有“現(xiàn)實與記憶中的杭州”,也有“時尚與傳統(tǒng)的杭州”,飽含杭州城里世相百態(tài),又洋溢著蓬勃的時代氣息。
美院相關設計人員說,這面墻也馬上就要走下設計圖了。它的設計比較繁復,材料除了陶瓷還有金屬和烤漆,制作時將使用絲網印、高溫釉等多重手法。
城站站的火車巨輪浮雕
新添高鐵和地鐵的車輪
火車東站站,藝術家們?yōu)楣菜囆g墻設計的是一組壁繪疊加淺浮雕,畫的是旅客們從城郊到城市的多種交通方式。
藝術家曾有一個設想——在浮雕的兩端連接兩把現(xiàn)實中的椅子,人坐在椅子上,猶如身在畫中。但是,椅子體積過大,可能會妨礙交通,也可能會讓乘客流連忘返,爭相坐上去拍照。
所以這個設想最終做了修正,兩把椅子恢復為淺浮雕,人們最多只能淺靠,不能坐上去。
城站站的公共藝術墻,原來設計了4個巨大的不同時代的火車車輪滾滾前行,杭州城站在那些時代中的不同模樣,就像黑白影片一樣,在鏤空的車輪中間一一浮現(xiàn)。
后來,大家在討論后認為,城站已經迎來了更新、速度更快的“高鐵時代”和“地鐵時代”,最終方案決定再添加兩個車輪——一個是高鐵的車輪,一個是地鐵的車輪——6個車輪卷動著所有的往昔今日,奔赴更美好的未來。
其余19個站點的公共藝術設計
今后視情補充
其他19個地鐵站點,今后要不要也設計類似的藝術文化墻?
美院設計人員說,最早的設想,是打算在34個地鐵站的出入口,都設計一面“故事墻”。但由于各站點的實際構造存在差異,有些站點歷史記錄較少或特色不夠鮮明,目前實施“一站一故事”的方案還不成熟。
剩余的19個站點,暫時先滿足地鐵通用功能,將來根據(jù)實際情況或挖掘文化資源后,有可能會繼續(xù)補充公共藝術設計。
目前,中國美院的地鐵公共藝術設計團隊,已經完成了和上城區(qū)、下城區(qū)政府的方案匯報及工作對接,部分作品已經“從紙上走進車間”,開始制作。接下來,他們將與濱江、蕭山、下沙、余杭各區(qū)陸續(xù)對接。
來源: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