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已被淡忘,小攀依然還在。以食物為紐帶的民間文化交融,總能在歷史的長河中被發(fā)揚光大。
——奶油小攀
每個地方,總有一樣本地人愛到不行,外地人不得不愛的街頭美食。
每位游客的攻略上都會有它的存在,排隊也只為吃上一口,但是到嘴邊就后悔了:扔也不是,吃也不是,就一直拿在手上,等拿累了,就順手扔進垃圾桶。
奶油小攀這種由美國傳教士傳入的中西合璧式甜品,已經(jīng)完全融入到紹興人的日常生活中。
如今,更多的是列入了游客的出行計劃中。
壹
”熱乎乎的小攀拿到手,不能急著咬,要先將嘴唇湊到脆皮底托旁,輕輕吮上一吮,糖汁就會透過上層的蛋白涌入舌尖,那瞬間,甜蜜的味道就會溢滿你的唇齒。”
這是老紹興人記憶深處的味道。吃著“奶油小攀”長大的一代人,對這個名字從骨子里就有一種親近的認同感。
吃奶油小攀也是有講究的,否則吃不到精髓。
剛做好的奶油小攀,用一張紙墊著。底部的殼似于甜筒,但比它要厚要硬。最上層是軟綿蓬松的蛋白,像吹起來的奶油。要想把蛋白挖出一個口,然后把里面淡黃色的糖水吸干(就很像吃灌湯包),然后再上面下面一塊咬,把一個完整的奶油小攀吃掉。
貳
“它不濃重,是舒緩內斂,溫和舒怡的。不經(jīng)意間,它能留在人的心里,記憶的深處,那股奶香彌漫在周圍,有兒時的味道,幸福的感動。”
奶油小攀的流傳范圍,從新建南路輻射到整個紹興的旅游版圖里。
記得第一次咬開上面軟軟的白色物質以后,去吸糖水,真的非常的甜,太甜了。吃完松開嘴,會發(fā)現(xiàn)白色固體黏黏的一層粘在嘴邊,光靠舔是舔不下來的。同時托底并不像普通的蛋撻那樣酥脆,那層殼真的很硬很難咬動,讓人印象深刻!
沒有了解食物背后的故事前,我的反應是:又是一道誆騙外地游客的小吃,外殼硬邦邦,內陷甜膩膩,實在欣賞不了這當?shù)孛朗场?/div>
游客第一次吃的甜膩的外衣和殼的硬,如果不了解它的典故,真的欣賞不了。
叁
“奶油小攀雖是一種簡單的食物,卻跳出了意識形態(tài)的圈囿,通過對同一片地域的情感聯(lián)系,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了消弭政治隔閡的作用。”
講起奶油小攀,當?shù)厝送扑]最多的就是新建路上的高老太,一個制作了五十多年的老奶奶。
據(jù)高老太的講述:紹興福康醫(yī)院有一個洋人傳教士醫(yī)生,他想念家鄉(xiāng)的甜點,想得不得了,就教醫(yī)院里的一名中國廚師做他們西方的點心,傳教士口述,廚師照著做,最后做出來的就是奶油小攀。
思念家鄉(xiāng)的甜品,那就自己做一套模具,洋人醫(yī)生把思鄉(xiāng)之情寄托在了這份甜品上。將面團放到兩個鐵腕里一壓,就成了碗裝的攀殼。
一個誕生于?滇t(yī)院的“舶來品”,并沒有因為洋人的離開而消失。這套制作小攀的工具也留在了紹興,留在了當時理發(fā)師傅,王師傅的手里。
不久,?滇t(yī)院變成了紹興第二醫(yī)院。醫(yī)院所在的延安路街道居委會要辦食品廠,想做些有特色的食品,居委會就派人跟王師傅學習手藝,高老太就是其中之一。
美食,是要讓大家心悅誠服才被發(fā)揚光大的。大家吃到王師傅做的奶油小攀后,都覺得這東西又稀奇又好吃,于是奶油小攀就成了王師傅的看家本事,也成了食品廠的招牌產品。
后來食品廠解散了,高老太就一直在新建路上做奶油小攀。一做做了50多年,用的模具卻一直沒有換過,和當年王師傅的一模一樣;制作方法也基本上沒有改變,只是以前大灶烘烤改成現(xiàn)在用電烤箱了而已。
大家都認為有了?滇t(yī)院后才有了奶油小攀;但是,奶油小攀確實是中國產物,吃它,不能光靠嘴,要走心。
下次
帶著故事去吃
就不會覺得甜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