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椰子得要十塊錢,大約三顆椰子才湊一升水。但市面上一堆9.9元一升裝椰子水,到底能不能喝?是純天然還是科技水?那些標著100%的到底是鮮榨直灌?老椰子勾兌?還是濃縮還原?
昨天,“央視主播說三農”發(fā)布視頻,詳細扒了扒。
2020年,一瓶330ml的進口椰子水售價14元,堪比“飲料界的愛馬仕”。如今,1升裝的椰子水直接殺入“9.9元”賽道,價格甚至低于一些碳酸飲料。網友驚呼:“椰子水跌下神壇了?”
但最近,有消費者吐槽,自己購買的號稱配料表干凈的100%椰子水,喝出了一股“糖精味”“玉米須味”,也有消費者在購買了多品牌椰子水后,對口感和保質期表示懷疑,猜測低價椰子水是“科技與狠活”。
一邊是“便宜大碗”的狂歡,一邊是“科技狠活”的吐槽,讓人不禁疑惑:低價椰子水背后是物美價廉的福音,還是暗藏風險的陷阱?
消費者對椰子水的吐槽也絕非空穴來風。首要原因在于椰子水和新鮮椰青之間存在巨大的價格差。
這兩年,受到氣候條件、市場需求等影響,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等產區(qū)的椰子價格上漲。2024年,泰國遭遇高溫天氣,椰子減產導致新鮮椰青價格上升,終端零售價從9.9元漲價至16.9元,而標注為產自泰國的椰子水卻并未隨之漲價。在一知名會員店線下門店,一顆新鮮椰青售價16.9元,1L裝100%進口椰子水的售價卻只有9.9元;一些電商平臺上,1L裝進口椰子水價格甚至已經被壓到了7.5元。
漲價的椰子,“打骨折價”的椰子水,背后的食品質量不得不讓人擔憂。

其實,從消費者的諸多反饋來看,當前椰子水市場的確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一些廠家為了把價格打下來,標注泰國進口椰子水采用的原料并非來自單一產地,而是采用了印尼、越南等較便宜產地的椰子,甚至將原本可能作為廢料的椰子利用起來。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但包裝上標注“泰國原裝進口”卻不用泰國椰子的做法,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另外,消費者質疑的“糖精味”在配料表里不做顯示,是因為難以鑒別添加物和椰子水本身的成分存在一定的關系。因為椰子水中本身就含有天然糖,加入一定的果糖調味,不僅難以品嘗出來,甚至難以檢測。
而消費者質疑的“玉米須味”主要是因為常溫椰子水采用的是超高溫瞬時滅菌工藝,高溫可能導致椰子水中原本含有的還原糖與含硫氨基酸硫發(fā)生反應,產生類似“玉米須”的氣味。但這種味道并不會影響人體健康。
此外,椰子水目前無獨立的國家標準,這也是相關產品配料表存在爭議、椰子水市場混亂的主要原因。
據了解,部分果汁產品執(zhí)行 GB/T 31121《果蔬汁類及其飲料》 作為參考標準,但該標準主要針對果汁類產品,指標對果蔬汁的可溶性固形物、酸度、糖度等理化指標有明確要求,對椰子水的理化指標(如鉀、鈉含量)和加工工藝的適用性有限。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應該探尋解決之道,讓椰子水市場走上正軌。
對于企業(yè)而言,要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不能只盯著價格戰(zhàn),雖然降低成本是企業(yè)經營的重要目標,但不能以犧牲產品質量和消費者權益為代價。
相關監(jiān)管部門也要及時發(fā)揮好自身的職能作用,加快推動椰子水獨立國家標準的制定,明確產品的質量標準、配料要求、檢測方法,禁止“100%”誤導性命名,為市場監(jiān)管提供有力的依據,更要加大對市場的抽檢頻次和力度,嚴厲打擊虛假標注、以次充好等違法行為。
消費者自身也需要提高消費辨別能力,選擇從正規(guī)渠道購買有質量保障的產品。另外,海南省是我國椰子的主產地,椰子種植面積占全國的99%,從種植端發(fā)力擴大海南椰子產能,逐步降低對進口原料的依賴,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總之,健康食品的本質在于品質優(yōu)先而非9.9元的“廉價神話”,從原料到工藝,從營養(yǎng)到監(jiān)管,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堅守才能實現可持續(xù)的健康價值,而非陷入“科技與狠活”的惡性循環(huán)。